說起魔都上海的本地酒,大多數酒友首先想到的就是石庫門、金色年華、雅儂尚品等黃酒。確實,在浙江、上海、江蘇南部地區的黃酒產業非常發達。但除了黃酒之外,魔都上海也有許多好白酒,甚至有一款本地酒曾經輝煌一時。
可惜的是,這款白酒也跟眾多名酒一樣,走向了消亡。它便是曾名動上海灘的七寶大曲酒。在上世紀70、80年代,每天傍晚手提一瓶七寶酒,配上幾碟小菜,細啜慢品七寶酒是上海人的生活日常。
“飛來稠疊西江醞,不負嘉名七寶山”,當年的七寶大曲酒,可以說是上海最有名的白酒之一。上世紀50年代,上海正大力發展農副業,其中一項就是養豬。為了節省成本和糧食,上海各區縣陸續建起多家酒廠,七寶酒廠為其中之一。這些酒廠在釀酒掙錢的同時,還能產出喂豬用的酒糟,一舉多得。
不過,上海的白酒之路走得并沒有當初預想的那般順利。從召樓的江南啤酒廠(曾產過白酒),到中山北路的3488號熊貓酒廠(中國釀酒廠),再到崇明白酒廠等,上海的白酒酒廠都不怎么出名。因此,上海白酒也名氣也比較小,直到上海七寶酒廠釀出了帶有汾酒“基因”的清香型七寶大曲。
上海七寶酒廠初期是以醬香酒為主。雖然當時酒廠在用工、用料等方面都下了功夫,但上海人似乎不太熱衷于醬香酒。再加上醬香酒的產量較低,所以上海七寶酒廠開啟了“轉型”之路,派人去到山西杏花村汾酒廠學習技術。
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汾酒可謂是酒圈名副其實的中國酒王,一度傳出“全國每1斤名酒中,就有半斤出自杏花村汾酒廠”。當年,許多酒廠都會派人到汾酒酒廠學習釀酒技術,上海七寶酒廠只是萬中其一。
不同的是,上海七寶酒廠不止學習人家的技術,還調來北方的高粱做原料,請來汾酒廠專業人員到廠指導。得了汾酒“真傳”的上海七寶酒廠,終于生產出頗受上海本地人好評的終于生產出了清香型七寶大曲。至此,七寶酒開始走上“制霸”上海的輝煌道路。
后來七寶酒廠繼續創新,生產出了濃香的七寶大曲。從醬香到清香再到濃香,七寶酒廠雜糅了各派技藝,外加上純手工制作釀制等原因,最終釀出具有諸味協調,口感柔和,綿甜爽凈,余香悠長特點的七寶酒。此酒曾被評為上海市優質產品,成為眾多重要場合的必用酒。
當時,七寶大曲可以說是上海原生產的最好的高度類白酒。簡裝(汽水瓶蓋)約是1.7元一瓶,精裝(方瓶)約是2.8元一瓶,按照那個年代的價格來計算,算還是價格比較貴的白酒之一。
然后好景不長,到了80年代后,作為開放的“第一站”,各種外國洋酒開始進入上海市場,當時人們對白酒“高度觀念有偏差”情況愈盛。外加上七寶酒廠釀造取水的蒲匯塘水質發生改變,七寶酒銷量連年下滑,逐漸走向消亡。
發展到今天,七寶酒走下坡路后,上海其他本地酒又干不過原發強大的茅臺、五糧液、洋河等外地酒,“魔都上海沒有好白酒”的觀點逐漸流行,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