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好壞其實跟價格沒有直接的關系,價格只是去評判酒質量差別的一個因素,而不是重要因素,單看價格就定酒的好壞,這對一些自家釀酒是很不公平的。所以,這個問題應該分成兩個大問題來回答:問題一,劣質酒有哪些?如何判斷一瓶酒是否是劣質酒?
問題二,什么價位以下的酒不能喝?
問題一,劣質酒有哪些?如何判斷一瓶酒是否是劣質酒?
再來說說什么是劣質酒,一般大家認為的劣質酒其實就是不能喝的酒,不能喝的酒一般可以分為這么幾類:
1.冒充酒。顧名思義,就是冒充別人品牌的酒,這類酒里茅臺最為常見,仿茅臺瓶體造型、商標、飄帶,甚至打孔換標等等
2.酒精勾兌酒。這部分酒,不用說,那是不能喝的。這種酒多是為了降低成本,那什么酒需要降低成本?不用說一定是一些幾十塊錢的酒。拿茅臺舉例,某寶上特別多的幾十元茅臺老酒,這種酒,就不要買了,先不說是不是茅臺酒,能不能保證是純糧釀造的酒都不一定呢
3.各項指標不符合規定的散裝酒。如何知道這瓶酒是不是符合國家規定,其實只要是能放在市面上正常流通的酒,一般都有相關的資質證書,普通的消費者是很難判斷的。
如何從外觀判斷一瓶酒的好壞呢?
再來說到第二個問題,什么價位以下的酒不能喝?
還拿茅臺舉例,咱們就分析一下,正常的一瓶醬香型純糧釀造的白酒從購料生產到出廠銷售的成本到底是多少,看完你就知道為什么不可能有幾塊錢、幾十塊的醬香型白酒?
說成本之前,我們先要了解醬香型白酒的生產工藝,醬香型白酒的生產過程:兩次投糧,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溜酒;三高: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餾酒;兩長:基酒生產周期長(1年1次)基酒儲藏時間長(至少3年)。
接下來,我們來算算醬香型白酒從生產到銷售,整個過程當中消耗的成本。
1、糧食成本
以優質高粱為原料(不破碎),用小麥制高溫大曲做糖化發酵劑,兩次投料、高溫堆積,采用條石筑的發酵窖,經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采用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發酵、高溫流酒的特殊工藝。本地的糯性高粱,俗稱紅纓子高粱,顆粒堅實飽滿,粒小皮厚,支鏈淀粉含量達88%以上的優質高粱。拿茅臺酒來說,糧食和酒的產出比是5:1,也就是5斤糧食才能生產1斤酒,自然酒液就會顯得彌足珍貴!
2、下沙成本
下沙要分好多次,每次下沙是酒曲和高粱按一定比例混合裝進窖池。下沙之前,要先在池外發酵。混合后堆起來,發酵就開始了,混合物開始發熱,加速發酵速度。等發酵到整個堆外面都燙手了,就算成熟了。溫度是用手來測量的,全憑經驗。成熟的一批混合物,放進窖池。開始第一輪的發酵。
3、發酵成本
醬香型白酒用的窖池,是用磚砌起來的,其他的香型是窖泥。一個月后,弄出來,加上新的高粱,進行蒸煮,再堆起來池外發酵,成熟后再放進窖池。經過多次這樣的過程,等窖池的混合物發酵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酒了。
4、出酒成本
醬酒出酒的過程和其他蒸餾酒工藝最大的不同是,每次蒸餾出酒后都要把酒糟收起來,攤開、晾涼,再堆起來發酵。池外發酵完畢,再次放進窖池發酵。
一批發酵成熟的混合物要經過7到9次這樣的過程,才算出酒完畢。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溜酒。九次出來的酒,味道也不一樣。第一次出酒,味道酸、辣、澀都有。最后一次出酒,有焦糊的味道。中間幾次出酒,味道是最好的,最純凈的。
5、貯存成本
留意一下時間就會發現,等最后出酒的時候,基本都到了第二年了。也就是說,基酒的完成,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但是,這個時候的酒,還不能喝。
經過幾次蒸煮,出來了不同階段的白酒,要分開存放,頭酒在一起,尾酒在一起,不能混淆。存放這些原酒,工藝叫貯存,需要的時間是三年。三年之后才能拿出來進行勾兌。
此時可以算一下,等勾兌的時候,從制曲開始,幾年了?大概四年左右了吧。前面的工序,都一樣。各家酒體味道的區別就在最后一道工序:勾兌、調味。完成之后裝壇封存,滿一年,才算成熟。如果沒算錯的話,現在應該是五年后了。
其他投入成本
還有其他投資呢,一個規模為48個窖池的酒廠:環保排污費:5萬元/年;水電14萬/月;煤630元/噸;還有人工工資、稅收、窖池費用等等。
看到這里,你覺得市場上的零售價格較為低廉的醬香型白酒會是什么酒呢?更別說只賣幾塊錢的醬香型酒了,連購買高粱的成本都不夠!
酒畢竟是入口的東西,別為了貪圖小利,去買哪些幾十塊的酒啦
以上。
覺得有用,勞駕點個贊,或者分享給其他需要的朋友,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