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貢酒的名字由來
其中古井貢酒的古井二字就與獨孤信有關。相傳南北朝梁武帝年間,北魏為奪回譙城(今亳州),與南梁戍守的大獎元樹拼命死戰。大將獨孤信六戰而敗,死前憤然將其武器金锏長戟投入一口井中。
在此之前,這口井水苦澀難飲。獨孤將軍將長戟扎入井底后,井泉上涌;又將金锏一扔,井水水質改變了,變得清澈甘洌。千百年來,當地人民一直用這口井水釀酒。
北京地質研究院曾對古井水質進行了化驗,得出的數據是:酸堿度7.7,硬度12.16,總堿度15.14,氯根58,并且含有鍶、碘、鍺、鋅等20多種礦物質,這種優質的天然礦泉水正是釀酒的最佳水源。
當然,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古井貢酒的四次“貢”。
亳州是曹操的家鄉,東漢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將家鄉產的“九醞春酒”(即古井貢酒歷史源頭)及其釀造方法進獻給獻帝劉協,漢獻帝在飲過此酒后大加贊賞,并把“九醞春酒”指定為宮廷用酒。這是第一次進貢。
明代萬歷年間,祖籍減冢店(現為古井鎮)的三代帝王師沈鯉,將家鄉產美酒——減酒(古井貢酒前身)及其他土特產上獻于朝廷。萬歷皇帝飲后連聲叫好,遂欽定此酒為貢品,命其年年進貢,“貢酒”之名由此而得。一時減酒之名震動京師。這是第二次進貢。
清朝光緒年間,亳州人姜桂題為毅軍第三任統帥,任直隸提督兼統武衛左軍、熱河都統、陸軍總檢閱使等職,曾被皇帝賞賜黃馬褂,深得慈禧的賞識。姜桂題將家鄉的“減酒”進貢慈禧太后,慈禧親書“福”字回賜。此為第三次進貢。
貢酒的前身減酒本是由懷姓商人所建的“公興糟坊”釀制而出,可到了清末,由于某些原因,“公興糟坊”一度荒廢。直到1958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將那些失散的“公興糟坊”的傳人又聚集在一起,重振“貢酒”的雄風。“公興糟坊”正式更名為“安徽亳縣減店酒廠”,該廠生產出的酒被正式命名為“古井貢酒”。
1987年國慶期間,古井貢酒成為國宴用酒,再次確立了“中華第一貢”的美譽。正如題詞——“古井自古有名,貢酒應貢人民”。獻給人民的古井貢酒,從此快速發展,獲得新生。此為第四貢。
古井貢酒的釀造工藝
“古井貢酒”繼承了“公興糟坊”的傳統混蒸續渣以及獨特的回醅發酵工藝,利用古井的優質礦泉水,以桃花曲、伏曲、菊花曲做發酵劑釀制而成。
其中有一段非常浪漫的制曲過程,即每年桃花盛開之時制曲,桃花凋落之時曲成。桃花盛開之時制作,此時空氣溫濕、微生物活動旺盛,是制作酒曲的最好時節。
如此工藝、如此制曲,釀制出的白酒自然清澈透明,酒香醇如幽蘭,入口甘美柔和,回味悠長,空杯余香,是濃香型白酒的代表。
古井貢酒的瓶型變化
古井貢酒在60年代生產的產品主要以玻璃瓶木塞為主,貼標非常唯美浪漫。
品名:古井牌古井貢酒
參考年份:60年代
容量規格:500ml
酒精度數:60°
但在文革期間,古井貢酒的“貢”字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被認為有封建之存的嫌疑,古井貢酒不得不改名為“古井酒”,貼標也隨之改變,但瓶型依然為玻璃材質配木塞,亦有壓蓋。
品名:“文革時期”古井牌古井酒
參考年份:70年代
容量規格:500ml
酒精度數:60°
70年代開始逐漸采用玻璃瓶型配塑料蓋,貼標以紅色調為主。
1973年恢復使用古井貢酒名稱,此后古井酒慢慢淡出市場。
品名:古井牌古井貢酒
參考年份:70年代末
容量規格:500ml
酒精度數:60°
1983年開始,瓶口開始使用短鋁旋蓋封口,瓶蓋印有注冊商標。
品名:塑料蓋古井貢酒
參考年份:80年代初
容量規格:500ml
酒精度數:60°
1986年毫州改縣為市,1989年開始酒標上的酒廠名正式改為安徽毫州古井酒廠。
品名:鋁旋蓋古井貢酒(毫縣)
參考年份:80年代末
容量規格:500ml
酒精度數:60°
1991年,“古井”商標改為“古井貢”牌。
品名:鋁旋蓋古井貢酒(毫州)
參考年份:90年代
容量規格:500ml
酒精度數:55°
1996年,古井貢酒廠改制,安徽毫州古井酒廠改名為安徽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
品名:鋁旋蓋古井貢酒
參考年份:90年代中后期
容量規格:500ml
酒精度數: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