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之后的狀態是與酒客當時的心態和情緒直接掛鉤的,對于絕大多數酒客而言,從沒有無來由的舉杯。悲苦憂愁時慢斟慢酌,歡愉喜慶時開懷暢飲,寂寞寥落時舉杯彷徨,閑適散淡時淺斟低吟。凡此種種,皆是酒中真情、真性的顯現,也是酒客調節自身情緒狀態的過程。心生歡愉,不由得以酒助之;心懷憤憤,往往是一醉難平。
酒有抒愁解憂的功效,這是自古酒客都認可的共識。但是不論多醇厚的老酒,其迷醉功效都是有限的,而人的喜怒哀樂卻可以是無限的,恰如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所寫的那一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那么,如何用這功效有限的酒來療愈自己內心綿綿無盡、密密無窮的情緒洪流呢?
從古至今的酒客們對于這一點都是各執一詞,有人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三國魏曹操《短歌行》);還有人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唐代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而且他們往往是在舉杯之前大說特說酒可以消解世間的一切煩憂,在酣醉或者醉而復醒時則是嘆惋酒并不能消愁,到下一次飲酒時再信誓旦旦地堅稱酒的消愁功效,然后循環上述流程。所以我在這里也不能妄下斷語,能做的只有盡我所能地說個大概。
借用酒來抒泄情緒是古今酒客調節自身情緒最為直接的一種方式,但實際情況是酒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的絕大多數情緒問題,甚至有時候連舒緩的作用都起不到。尤其是當酒客在舉杯之前就心有深重憤怒或者深切哀愁的時候,酒會很難動搖他的情感狀態,即便一杯接一杯的美酒入腹,也只能是在原本就堆積的情緒塊壘之上增加幾縷更加沉重的復負擔,在心中悲負面情緒累積到無法消解的程度時候,一醉意難平,再飲更難醉。
心有憤憤之意,然后冷眼看著這世間風云變幻之中那些自己無法忍耐的人或事,這才是是人間的真實常態,更何況這其中還有很多東西壓根就不會跟隨我們的主觀意志發生些許轉變。當此之時,只能一次接一次地舉杯,酒過愁腸,卻難以讓那獨飲獨酌的酒客生出踏實的醉意。畢竟,酒能迷醉人的心神、麻醉人的身體,卻無法真正代替他們做什么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