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發展來看,中國白酒營銷渠道并非一成不變,而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市場結構變化、行業周期波動以及消費習慣變遷等因素而不斷進化。
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白酒營銷渠道的進化歷程大致分為5個階段:
中國白酒營銷渠道的進化歷程
第一階段:國營糖酒階段(1978-1988年)
改革開放后,一方面經濟發展,收入提升,對白酒的需求快速增長,白酒行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但此時白酒產能投入不足,1978年我國白酒產量僅為144萬噸,白酒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另一方面白酒的銷售權歸各級國營糖酒公司所有,由一級批發站(省級糖酒公司)以此將產品向下劃撥給市、縣、區級糖酒公司,最終到達終端零售商(以國營商業主體和供銷合作社為主)。銷售緊缺的局面和計劃經濟體制使得廠家缺乏市場運作和渠道布局的積極性和主動權。該階段市場供給遠遠小于消費需求,屬于賣方市場。
第二階段:大流通大經銷階段(1989-1996年)
1988年名酒價格管制放開后,大量個體戶和民營流通商進入白酒市場,并逐漸成為了白酒流通的主要渠道,國營糖酒公司解體,市場步入了初級均衡狀態。在國家資金與技術層面支持下,白酒開始第一波擴產大潮,但產量波動大,供給仍然難以滿足需求。隨著白酒流通市場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逐步轉變,白酒市場逐漸形成廠商主導的傳統經銷商買斷模式,大經銷模式在廠商拓展市場初期,能夠以較小的代價,快速占領市場。此階段,大流通模式開始走向頂峰,大流通、大批發的粗放擴張成為渠道發展主流模式,白酒產量由1989年的399萬千升躍升至1996年的801萬千升。
第三階段:終端致勝階段(1997-2002年)
1997金融危機爆發、白酒政策導向趨嚴等一系列事件導致白酒行業進入調整期,產能逐步收縮,白酒市場從賣方市場逐步轉變至買方市場。在白酒總量下降的同時,消費市場出現兩極分化,白酒企業開始對品牌、渠道產生了更多思考與實踐。部分酒企利用直分銷、盤中盤等渠道創新逐步走出困境,白酒企業開始對重視渠道建設,渠道從粗獷的大流通模式逐漸走向精細化營銷,逐步建立了流通、商超、餐飲三足鼎立的渠道格局。
第四階段:多渠道共振創新階段(2003-2012年)
該階段被譽為白酒行業的“黃金十年”,行業產量由2003的331萬噸增長至2012年的1153萬噸,年均增長近20%。在渠道方面,名煙名酒專賣店憑借優質服務、購物便利等特點快速興起,餐飲終端專業化、連鎖化雛形初現。買方市場的結構特征愈加明顯,購買渠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經銷商面臨多渠道運作高難度以及高成本的困境,隨后,白酒廠家開始通過資源前置與集中投入來逐步深入控制渠道。
第五階段:復合渠道階段(2012年以后至今)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白酒行業逐漸從增量市場轉變至存量市場競爭,白酒行業的渠道形式出現了井噴,“互聯網+酒”逐漸成為了新的經濟常態,專賣店、定制等各種新玩法也是層出不窮,白酒行業的復合渠道競爭時代來臨。便捷性、個性化、品牌化等消費需求促使商超、專賣店、批發、定制等銷售模式陸續出現并深化,且在互聯網普及和購買群體年輕化的影響下,新興的電商模式異軍突起,廠商和經銷商均無法單獨壟斷整個渠道。
總體來說,我國白酒渠道發展愈發成熟,一方面保留了白酒商業模式特點,另一方面越發向快消品渠道模式發展,整體渠道效率不斷提升。
當前白酒營銷渠道發展呈現新的趨勢:
1)扁平化。由原來多級經銷商渠道逐漸過渡到一級經銷商渠道,公司直接對接市場、管理市場,實現生產商與最終消費者的近距離接觸,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并有效地回避渠道風險;
2)精細化。企業根據自身產品特征采用不同的渠道模式,不同的經銷商經營;根據不同的銷售區域特點指定不同的銷售政策,實現精細化管理,從而達到效用最大化;
3)復合化。商超、酒店、餐飲、專賣、電商等多重渠道共存,實現不同區域、不同銷售對消的全面覆蓋,不斷提高渠道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