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中,酒文化不僅是生活的點綴、也起到烘托生活氛圍的作用。今天來聊一聊,那些年藏在電影里的酒文化。
記得在電影《紅高粱》里面有這樣一個畫面:“我爺爺”從顛花轎到在高粱地里娶了“我奶奶”再由釀酒到火燒日本鬼子。在這里,就與生活環境、人物性格、民族英雄情懷聯系在一起。
而被廣泛傳唱的《酒干倘賣無》則是來自一部叫《搭錯車》的電影,酒干倘賣無是閩南語"有空酒瓶賣么?"講的是一個靠撿瓶子生活的聾啞老人養活了一個撿來的孩子。在這里,酒瓶可以說是代表了兩個人的生命軌跡。
而早期電影中也藏著很多酒文化的影子。
一江春水向東流
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酒不單純是生活細節,而是有著明確的人生內涵與階級傾向。典型的例子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影片的主人公張忠良在國統區由熱血青年蛻變成賣身求榮的敗類,被溫柔的妻子、正直的母親所唾棄。酒在這部影片里反映了當時”大后方“的實際,折射出國統區反動政治極為腐敗的一個側面。
從更廣闊的場景去看,有碼頭工人、洋車夫在小酒館的喝酒,也有《八千里路云和月》里的高禮彬與江玲玉,在抗戰勝利后喜結良緣的舉杯祝酒。一壺酒可能是一腔苦水,一杯酒也可能是一首贊歌。
祝福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電影作為黨的輿論宣傳重要工具和藝術的前沿陣地,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意識形態作用日益明顯,酒文化在大部分影片中只是生活細節點綴。但在揭露舊中國的黑暗和人物行為的不良時,充分發揮了畫龍點睛之功。
如《祝福》里,魯四老爺家的年飯酒,不僅顯示出封建傳統秩序,還產生出一種壓抑、一種窒息,加速了祥林嫂的悲劇。
紅高粱
隨著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深入發展,電影的市場化使影片出現了藝術探索片、商業娛樂片和重大題材片等分類,對酒的描繪日漸增多,并且從家庭到酒吧、從小餐館到大酒店、從親朋相聚到改善人際關系、從吃喝到復雜心理的流露,都在電影中有體現。
《紅高粱》是藝術探索片的代表,影片突出了酒的作用,它不單全片和酒有關系,而且從民俗民風上,把酒與生活環境、人物性格、民族情懷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種淳樸、濃烈、能瀟灑、能燃燒的精神。酒在這一時期的電影里,酒成為藝術探索片和商業娛樂片的重要語匯,不僅和情節扭結在一起,而且廣泛地去開掘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