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是我們常說的順口溜,但你有沒有想過,或許,你本來吃的就是葡萄皮?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搞清楚一個典型的果實發育過程:
早在植物尚開花之時,寄托著植物未來的種子也尚未形成,而是以胚珠的形態存在于花朵雌蕊的子房里,被子房壁保護著;
隨著受精的成功,幫助雌蕊受精的花萼、花冠,甚至雄蕊紛紛退化、消失……
接下來,珠被成長為種皮,受精卵形成了胚,而受精極核發展為胚乳,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種子。相應地,子房壁的內、外兩層表皮和中間的基本組織也分別發育成為果子的內、中、外果皮,幼嫩的果實慢慢地形成了。
△ 內、中、外果皮分明的桃子
不過,雖然確實有很多植物非常地循規蹈矩,遵從著大自然的一般規律乖乖巧巧地成長著,但子房壁想要獨立發育成層次分明的內、中、外果皮著實不易,于是,很多“不聽話”的植物便開始“偷懶”了:)
葡萄即是這樣,它屬于植物學上的“漿果”,這類果實與有著內果皮發育成硬核包裹種子的桃子迥然不同,它們的內果皮把“種子最后防線”的重任完全拋給了種子自己,卻不管不顧地與中果皮合為一體,只留下外果皮保持水分和結構的完整性。
△ 不再有內果皮發育成的硬核的葡萄果實
由此可見,“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也說得未必沒有道理了,畢竟,我們一直在吃的葡萄“果肉”確實就是內果皮和中果皮的結合產物。
然而,也正是有了漿果們這樣“不走尋常路”的精神,才會有了葡萄、藍莓、黑加侖、獼猴桃、番石榴這些香甜多汁到讓我們欲罷不能的水果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