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雅愉品酒一級品酒師,您身邊的酒文化傳播者!
原料種植現狀與挑戰
釀酒原料(主要是高粱)種植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需要行業高度關注。現在釀酒原料方面主要有這幾方面的挑戰:第一,產需嚴重脫節;第二,產地分布不合理;第三,良種普及率差;第四,糧谷栽培技術落后;第五,標準化不足。
產需嚴重脫節。80年代以前,白酒產業所需的糧谷原料與所產的糧谷原料基本持平。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家對釀酒產業的重視,白酒生產發展很快,忽視了原料的同步增長,致使原料(尤其是高粱)供應由持平轉向緊張,由緊張發展到緊缺。一些白酒企業為了保產量,爭效益求發展,只好亂用原料,影響了白酒的品質。目前,由于農業發展的滯后以及種植糧谷帶來的收益過低,使得農戶種植高粱等釀酒專用原料的積極性仍然不足,使得釀酒所需的優質原料的種植面積與需求存在巨大缺口。
產地分布不合理。以四川為例,高粱主要種植在川南沿江河谷地帶,以瀘州和宜賓市較多,為瀘州老窖、五糧液和郎酒提供大量優質原料,盆地西北、盆地中部和盆地周山區種植較少,川西、川中的酒廠缺乏穩定的原料來源。近年,一些企業采購澳洲進口的高粱,具有極大的價格優勢,但在所釀酒的質量上難以與國產高粱尤其是專用的糯紅高粱相比。
良種普及率差。較長時間以來,重點白酒釀造產區的高粱處于自發種植狀態,缺乏規劃和指導,品種“老、亂、雜”嚴重,生產上多種老品種,良種普及率低,因此生產水平低,過去長期徘徊在畝產200kg左右,比玉米低50~70kg,這與高粱自身的生產潛力極不相稱。近年雖然通過良種改良,讓高粱的畝產達到全國平均320kg,但相對于玉米和小麥的畝產,仍然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差距。
糧谷栽培技術落后。釀酒主要用糧區域的糧谷種植多為零星種植,以高粱為例,“間、套、圍”種植方式居多,凈作面積少,對栽培技術缺乏系統研究,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慢。育苗技術粗放,秧苗“老、瘦、病、弱”現象嚴重,種植密度偏稀,一般當“順帶作物”種植,病蟲害嚴重,損失大。
標準化不足。目前,白酒行業有眾多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涉及到白酒產品標準、試驗方法標準、衛生標準、感官標準等,側重于產品標準和理化指標的測定方法,但對釀酒原料的種植環境、原料本身的安全衛生標準及釀酒專用原料的標準極為缺乏,缺少統一的糧谷到產品的全過程標準體系。
釀酒原料種植的“三化”
隨著消費升級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中國酒業正向原產地、高端市場和名牌集中;質量要求也正朝著釀酒生態環境保護、白酒生產過程和白酒原料生產過程質量控制三者結合的方向發展。這一發展趨勢對釀酒原料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料好壞決定了酒的品質,因此,加大釀酒專用糧基地建設,促進白酒產業的升級轉型,將是未來白酒企業必須重視的問題。
(1)種植基地化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原料更是最為關鍵的環節,因此,如何按照釀酒產業“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加大釀酒原料基地建設,構建“全產業鏈釀酒產業”模式,確保產品質量安全,需要引起全行業和各個企業的高度重視。以酒企業為中心建造釀酒高粱基地,是突破釀酒高粱原料困境的有效途徑。企業建立原料基地后,就能克服四處找原料、長途調運、買米下鍋的被動局面。建設專用原料基地還有利于促進釀酒高粱種植品種專有化,規格標準化,以保證釀酒質量,改善釀酒品質,提高出酒率,給釀酒企業帶來更大效益。從已經實施原料基地化建設的產區和一些企業的成效看,其意義深遠。宜賓、瀘州、仁懷、齊齊哈爾、烏蘭浩特等城市以及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汾酒、富裕老窖等企業釀酒原料的“大糧倉”戰略為全行業發展釀酒原料基地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2)種植標準化
依靠單項技術很難實現單產大幅提高,可行的途徑是集成推廣先進實用技術,促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帶動大面積平衡增產。要想提高釀酒專用糧高產,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種植標準化是最為有效的方式。釀酒企業可與相關農業科技部門及糧食主產區相關政府共同合作,在適合種植的地方整縣整鄉推進,在全國建設一批高產大縣、大鄉、大戶,打造一批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高產高效示范區,實現更大范圍的釀酒專用糧增產增收。
(3)供給專業化
我國絕大多數白酒企業由于沒有自己的原料基地,在釀酒糧食采購上隨意性很強。我國的糧食種植普遍具有品種區域差異性,而且在種植層面缺乏需方的技術要求約束,這也就造成了糧食的質量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甚至同一個村的農戶和農戶之間所產的糧食質量都不一樣。對于釀酒企業來說,零散的采購方式,糧食質量的差異,勢必會給酒的生產和質量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加大釀酒原料基地建設和種植標準化的同時,建立穩定、暢通、規范的供給渠道也是實現“全產業鏈釀酒產業”必不可少的一環,與此同時理順和建立專業化的供應渠道,確保釀酒用糧的質量安全性和供應的穩定性尤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