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波士頓時間5月24日上午,哈佛大學授予導演王家衛文學榮譽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在電影藝術領域的成就及影響力。至此,王家衛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獲此榮譽的亞洲導演。
無論是早期的《重慶森林》還是后來的《一代宗師》,王家衛執導或是編制的電影在大眾眼中大都帶著“文藝”這個標簽,而王家衛本人卻對這個觀點不置可否,他在某次采訪中這樣談到:“我沒想法,我就是一個導演,這個標簽大家怎么去擺,是其他人的事。”其老友王晶也談笑到他與王家衛都是商人。至于究竟王家衛應該帶著怎樣的標簽,作為影迷,我們也只能去他的作品中尋找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王家衛把藝術與商業結合的很完美,幾乎每一部作品都呈現了一場視覺情感的盛宴,王家衛已然成為了電影界的標簽。
1982年王家衛參與了《彩云曲》的編制,正式踏入電影行業。三十多年歲月的沉淀,王家衛已經能很嫻熟的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融入到電影里,并讓觀眾產生共鳴。但王家衛的電影路也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剛入電影行業時,正值香港電影的巔峰時期,王家衛拍攝的作品大眾認可度較低,票房慘淡。在這樣的壓力下,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初衷,而是更努力的將作品層次豐富化,終于作品票房在1997年的《春光乍泄》中得以翻身。王家衛并沒有就此停下探尋的腳步,1999年他帶著《花樣年華》正式進軍內地市場,并取得巨大成功。
王家衛執拗不僅是在他對作品的詮釋上,也在他的生活中可以見得。三十多年的導演生涯,王家衛從來沒有在大眾面前摘下過墨鏡,這也成為了他的標簽之一。據了解,王家衛生活和工作中都不會戴墨鏡,只有出現在公眾報道里才會有此裝備。戴上墨鏡他是屬于公眾的導演,摘下墨鏡他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