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模式是誘餌,誘餌有毒?聽中國常春藤國際葡萄酒市場研究中心張建生談觀點。
一是,在今年6月份濱州醫學院葡萄酒學院舉辦的中國葡萄酒論壇上他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說目前中國葡萄酒企業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的互聯網運作案例。現場例數葡萄酒品牌各種互聯網營銷的實際案例,竟然沒有一個被認可的。論壇的共識竟然是只有“葡萄酒+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葡萄酒”。
二是,今年9月中國葡萄酒協會聯盟在寧夏紅寺堡舉行了一場主題為性價比的葡萄酒大賽。初衷就是讓消費者喝到真正高性價比的優質葡萄酒。評比的標準就是用感官評價得分除以市場零售價,就是這款酒的性價比。評選過程中遇到了問題,那就是真正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精釀出來葡萄酒,有必要用低廉的價格出售嗎?我們在倡導酒莊做優質高價酒還是低質低價酒?最后組委會決定,評比首先建立在感官質量評價的基礎上,然后再說性價比,結果增加了感官質量獎項,比以性價比為主題的最佳性價比大獎還有份量。
應該說這兩件事情的主題都是建立在互聯網思維之上的,結論和效果卻截然相反。是葡萄酒作為傳統行業的頑固不化還是真的就不可能互聯網化?
第一件事例,是基于通過互聯網來促進葡萄酒產業發展的依據,認為在全球互聯網的大背景下,葡萄酒應該互聯網,只是怎么聯,聯到什么程度的問題。
第二件事例則是鑒于傳統行業的暴利阻礙了消費市場的擴大,而想通過降低價格到合理的區間刺激消費。
第三件事則是閱讀一篇關于德國工業的文章,標題是“德國工匠:我們不相信物美價廉”。文章說“德國在英、法完成工業革命的時候還是一個農業國,但是如今,在這個只有8000萬人口的國家,竟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究其原因就是德國的工匠們秉承的“探求本質,考慮長遠,不求眼前利,珍視身后名”的群體精神,他們“一個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的理念讓我們倍感欽佩,他們不相信物美價廉。
事實是當我們積極主動擁抱互聯網的時候,才發現互聯網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甚至對于剛剛發展起來的中國葡萄酒產業來說有可能就是一劑毒藥。
葡萄酒是具有自然屬性的農產品
從葡萄酒的屬性看,葡萄酒是以鮮葡萄或葡萄汁為原料,經全部或部分發酵釀制而成的,酒精度不低于7.0%的酒精飲品。首先是農業產品,其次是多樣化的產品,再次是個性化產品。從原料來源屬于自然產品,從消費需求看是物質化的精神產品。
葡萄酒是農產品,是所有商品中時間成本最高的,最少需要一年的時間等待葡萄原料的成熟,期間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與所有的種植出來的產品一樣,少不得一分懶惰,也少不得一分投入,更少不得一天時間。
可是與大米小麥蔬菜這些與生命相關的農產品相比,葡萄酒又是非必需品,可有可無,有之不多,無之不少。注定了它在人們生活中的邊緣化地位。
葡萄酒的生產過程,少一天時間,就少一分成熟,少一分人工,就少一分呵護,少一分工錢,就少一分精細,所有的合理成本的降低都意味著以犧牲質量為代價。
互聯網屌絲經濟時代,免費模式是誘餌,誘餌有毒?
360干掉了殺毒軟件,因為免費;小米干掉了摩托羅拉、諾基亞,因為便宜;但是,為什么蘋果一代一代出來,人們一次一次搶著換購,華為為什么越賣越貴,一句話,品牌,還有一句話,質量永遠是品牌的核心。整天浸淫于互聯網的人群,80%是普羅大眾;互聯網大部分的爆款都是低價產品,更不用說那些假冒偽劣產品。
試想一下,葡萄酒可以用這樣的模式、在這樣的環境下贏得消費者嗎?
有,進口葡萄酒的互聯網營銷確實比國產酒做的好。淘寶、天貓、京東、酒仙網等確實有大批便宜到令人尖叫的葡萄酒在售賣。可是當我們用低廉到不可思議的價格購買這款酒的時候,你是否考慮過,天上真的會掉餡餅嗎?普遍意義上低價=低質的認知是常識。以營銷為目的的促銷或可以認同,正常銷售用超乎常識的低價,除了低至、劣質乃至垃圾,沒有別的。是在透支這個產業的未來。
中國人是自相矛盾的族群,一方面追求價廉物美,這是互聯網人群的普遍邏輯;另一方面告訴人們“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這是基于人類商業運營的普遍原則。我認為后者才是真命題。
我們應該毫無爭議的認同,一個產業鏈是由利益聯結在一起的。縮短產業鏈看起來是一個降低成本、擴大需求、提高效率的商業邏輯,其實,他是在犧牲產業鏈利益。縮短或者減少或者降低環節的結果就是,從種植上的降低成本到釀造上的偷工減料再到流通環節的服務缺失,最后到購買者就是利益被損害。
互聯網不是真的低成本,葡萄酒也不是暴利商品
即便是作為傳播工具,互聯網營銷成本也是不菲的。不是所有莊主都是趙薇,也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可以成為拉菲。要有夢洛酒莊的互聯網影響力,必須要有小燕子的成長成本,要有拉菲的市場知名度,就必須要經歷像拉菲一樣的磨礪。爆款,靠資本買廣告吸粉造就的,是要靠非常高的利潤和大規模的銷量來支撐的。
葡萄酒不是暴利,更不是必需品。真正意義上的優質葡萄酒不可能用規模化工業生產出來,也不是規模銷售商品。隨著消費理性、價格透明和不合邏輯的“揭黑”,葡萄酒的利潤已經遠遠低于其他眾多行業。服裝、化妝品打一折還有得賺,葡萄酒價格打一折恐怕只能喝西北風了。一款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白酒,炒得火熱,成為互聯網爆款的人人皆知的案例,也成為了很多酒企審視自我互聯網化的典型,紛紛效法。實際情況卻是這個企業連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來,至今也不過2、3年,不見了蹤影。
葡萄酒不可能像小米一樣組裝成品,也不可能像服裝一樣標準化流水隨時生產。葡萄生長只能按照自然規律進行,任何拔苗助長的人工干預都只會降低葡萄酒的質量。互聯網之于葡萄酒,至少在目前來看,主要是傳播、營銷的工具,我們需要花費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將它變成銷售的通路。葡萄酒企業,一定要用好互聯網工具,謹慎因互聯網化而摒棄傳統銷售模式。(常春藤國際葡萄酒市場研究中心)
精彩內容推薦
點擊查看
免責聲明:本公眾平臺轉載自其它媒體或個人的文章,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我們將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來源和原創作者,如果文章作者認為本公眾平臺某部分內容有侵權嫌疑,敬請在5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通知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