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如瓊漿瓷如玉。幾千年來,陶瓷容器與美酒陳釀一直是一對密不可分的搭檔,是實用品,也是文化品。它的藝術是融于生活的,是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星光,是一蔬一果的真實感動。
密不可分的伴侶
酒與陶瓷的淵源由來已久,自酒誕生的那天起,酒具也應運而生。我國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仰韶遺址出土的陶器六孔大甕,證明先民們已懂得了釀酒技術。六七千年前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了許多專用陶制酒器,如高柄杯、雙耳杯、盉等。這些陶制酒器的發現,為我國釀酒起源于六七千年前提供了有力的物證。
距今五千5600年前左右的河姆渡遺址第二文化窯也出現了陶盉等陶器。“盉”是干什么用的?原來,古代舉行大禮時,喝酒必須干杯,不會喝酒的人,就用白水摻在酒里做“玄酒”,于是古人便制作了一種專門用于調酒的陶器具——盉。
距今已有5000年至6000年歷史的大溪文化居民村落遺址和墓葬中,常常發現一些陶質酒器,如飲酒陶杯,釀酒或貯酒的陶甕和陶罐等較大型的器具。陶器酒具的產生,是人類發明釀酒的一個主要標志,陶瓷酒器的出現也是判斷酒存在與否的確切證據,它為釀酒歷史的研究提供了佐證。由于釀酒、盛酒和飲酒的需要,人們才制作了各種陶瓷酒具,因此,間接促進陶瓷業的發展。
最早的酒字寫作“酉”,是酒器的象形。“象尊罍型,中有酒也”,說明酒器與酒相伴而生。在出土的古代陶瓷中,酒器占了很大的比例。這些陶瓷酒器,制作工藝十分精美,現已成為珍貴的藝術品。比如在瀘州市博物館陳列室里,保存著一只當地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先秦陶制飲酒角杯。它是專供飲宴賓客之用。
當然,陶瓷不僅是用來盛酒,還能用來釀酒。
《禮記·月令》總結了釀酒必須具備的6個條件,其中一條是:“陶器必良。”釀酒容器一般都采用陶器。在山東省博物館,人們可以看到釀酒生產過程中發酵用的陶器大品尊、過濾用的陶器漏缸、接酒用的陶盆、儲酒用的陶甕,這些陶器釀酒具均為山東莒縣陵河出土。
小小酒具,自有乾坤
陶瓷酒瓶有壇形、罐型、球形、葫蘆形、方弧形、方圓形等,形狀各異 ;仿古式、花瓶式、壽星式、琵琶式、雙魚式、提琴式等,式樣百態。大則可容2000毫升,小則只裝100毫升。有單瓶裝、雙瓶裝、四瓶裝等。工匠們還會根據酒瓶形狀、酒的產地及酒名,繪制詩詞典故風光等,不僅起到了美化裝飾作用,也是引人注目的廣告,更是酒文化中的藝術珍品。
古往今來,用陶瓷做酒壺者比比皆是。比如,宋代皇宮中使用的一種陶瓷酒壺就十分有趣。它能在一壺中倒出兩種酒,人們給它取了一個有趣的名稱----鴛鴦轉香壺。制造這種壺的傳統工藝一度失傳,河南睢縣陶瓷廠老工人花費10年的時間終于研制出仿宋轉香壺。這種仿宋壺比古代的壺更有趣,壺內裝有微型電腦,飲酒時可奏出委婉動聽的電子音樂,還可發出“歡迎光臨、朋友干杯”的中英兩種語言,大助酒興。
河北曲陽北岳廟舊藏宋代定窯白瓷八仙酒壺,可盛酒八杯。斟滿一杯,酒即不流,轉變方向后,又可斟一杯,如此八次,酒尊即空。河北定窯瓷廠據此仿制了一種“定量十杯白鵝陶瓷酒具”,這種酒具在斟酒時能夠杯滿自停。
河南省永勝瓷廠生產了一種陶瓷鳥鳴酒具。它采用空氣壓縮原理,在壺中,鑲一塊隔板,裝兩根管道,斟酒時酒液流動,空氣便通過管道進來,鳥鳴聲隨之產生。酒杯是雙層的,如同保溫瓶一般,在杯口開一小口,杯底留一小孔,喝酒時,鳥鳴聲此起彼伏,給人增添幾分雅興。
在陜西省博物館有一件北宋耀州窯出品的倒流瓷壺。壺高19厘米,腹徑14.3厘米。造型精美,釉色明快素雅。但它的壺蓋是虛設的,不能打開,酒從哪里進入呢?
原來,壺底中央有一小孔,壺底向上,酒從小孔中注入。古代工匠利用連通器內液面等高的原理,通過一個中心隔水管來控制酒面。壺嘴下也是隔水管,入酒時酒不可溢,出酒時中心隔水管上孔高于最高酒面,
下孔也不漏。這種倒壺給人一種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藝術享受。
在江西鉛山縣出土了一套北宋陶瓷溫酒器----影青帶碗注壺。它是由注壺與注碗組成,通高28厘米。注子直口、折肩、六瓣瓜稜腹,圈足微作外撇,流嘴細長高曲,執把扁平呈帶狀,曲折連接頭腹間。溫碗呈八瓣蓮苞式,敞口、深腹、圈足。該壺瓷質細膩,造型雅致,紋飾瑰麗,制作精巧。它集圓雕、刻花、貼塑等工藝于一器,整體造型猶如一朵含苞欲放的玉芙蓉。當注碗內裝入熱水,注壺里的酒即可保溫,隨酌隨飲,妙趣橫生。這種酒器流行于唐末五代至北宋時期,不僅是實用的酒具,也是精致的工藝品。
讓生活充滿儀式感
翩翩品酒,把玩藝術。陶瓷酒具是實用品,也是文化品,在實用性的面前,更要加上藝術,藝術就源于生活,融于生活。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也是傳統的禮儀之邦,禮儀落實在形式上有諸多講究,單就酒具來說,就有著豐富多彩的呈現。
從池塘底的淤泥深處挖起塵封埋藏十幾年的陶罐,啟封瞬間美酒飄香,這是古人對于釀酒的慎重與執著。
在1700多年前的晉代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中,記載著以這種方式陳釀的酒。源自優質瓷泥燒制而成的陶瓷,略有透氣但又不會滲漏,對原酒的陳釀過程具有極佳的催陳效果。
陶瓷經歷過高溫燒制環節之后,物理化學性能穩定。蘊含的天然礦物元素,對健康和釀酒也有輔益。不透光的特性,避免了光環境下易引發酒的物理化學反應,很好地保持了酒質。導熱慢和受熱均勻的特性,又利于保持適當的酒溫,使酒不易變質。
姜是老的辣,酒是陳釀香。去雜存菁,慢慢發酵,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古人已經用數千年的行動證明,酒的生命,也在于沉淀。
發展到近代,100前蜚聲海外的醴陵釉下五彩瓷開創了一個時代,也創造了如今兼容并蓄更加豐富多彩的陶瓷藝術。
現在,這種藝術品日益走進生活,進入尋常百姓家。陶瓷酒具受到青睞,代表了這種傳統文化的回歸。
倚靠在古色古香的茶臺旁,窗外的風景流光飛逝,手中的五色陶瓷酒具,隨著心情旋律微微搖擺,朋友的話語仿佛遠在天邊,又好像近在眼前。時光不會擱淺,停留的只是一時的美好心情,斟一杯流年陳釀,在看得見的瓷杯和透亮的酒中,承載著流傳中華五千年的泱泱酒文化。
也許沒有人能夠拒絕邊飲美酒、邊帶迷離微醉的眼神,掃一眼唾手可得的藝術品。古香古色的大酒壇,玲瓏小巧的掌中寶,艷麗多彩的瓷瓶,清新脫俗的手繪……酒波蕩漾,微抿淺嘗,閉目沉思,怡情養性,悠然自得。
風雅不僅是舉止,更是一種心態。也許有人熱衷豪飲,但更應細細品嘗,這是一種用心品味的態度,如同品味人生。
當陶瓷與美酒相遇,就成為了一個讓生活充滿儀式感的見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