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種類中,白酒香型分為七種,如醬香型、濃香型、兼香型、清香型等等,這些大家都知道,但是白酒香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才有的呢,那大家可能就不清楚了,這就是白酒文化的精深,現在小編為大家普及下,白酒香型的實行。
在建國之后不久,釀酒工業都還在整頓恢復的階段,由此可知,在此之前是白酒香型是還沒有劃分的,而當時酒類生產是由專賣局進行管理的。之后在1952年的一屆評酒會背景下開始開展,而這次評酒條件較差,基本是根據市場銷售和化驗指標來選。此時,選出了白酒、黃酒、葡萄酒3大種酒的8個名優品牌,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全國性的評酒會,在全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酒行業開始迎來大發展時期。
于是,1963年輕工業部在北京召開了二屆評酒會,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國酒類盛會,而在此次酒會只是挑選自己的招牌酒,全國各地共挑推薦了196種酒,但是對于白酒香型的區分也沒有明確的劃分,所有的白酒都混在一起盲品,而評委是根據酒的色、香、味進行百分制打分寫評語,經過一輪輪淘汰后,香氣濃的酒占優勢。而香氣較弱的清香、醬香型白酒得分較低,所以選出來的八大名酒,濃香占了四個,醬香(茅臺)、鳳香(西鳳)、清香(汾酒)、董香(董酒)各占一個,濃香里拔得頭籌的是五糧液。
然而,作為一款被人厚愛的茅臺白酒,因“紅色情緣”而成為了神秘的官酒,被用來招待外賓的專用國酒。與此同時,茅臺也享受到了大批科研力量進駐的實惠。因茅臺酒的特殊性,從1956年開始,政府先后三次委托輕工業部食品局派出工作小組,對茅臺的工藝和質量體系進行總結,在1964年至1966年搞異地生產試點,響應“搞一萬噸”的號召。其做法是希望能夠找到名酒的釀造秘密,同時也讓全國人民都喝得上茅臺,無奈都以失敗告終。所以才有這樣一個說法“出了茅臺鎮釀不出茅臺酒”的結論。時至今時,白酒的生產秘密和香型都還沒有被完全解答。
所以,按照正式香型評酒,則是在1979年的三屆全國評酒會上實行的,開始按不同香型來評選,為了能評比百余種酒樣,所以統一了尺度,確認了4種香型,即醬香、濃香、清香和米香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4大基本香型。
根據以上知識,讓我們了解了白酒的復雜性以及對白酒的認知還遠遠不止于此,了解文化,就像喝酒一樣需要慢慢品嘗、消化,才知道里面所包含的內容是多么的豐富,而其中的香型就是我們了解的一部分,所以小編為大家分享了關于白酒香型是從什么時候正式才有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