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心芳先生早期在川的工作
方心芳先生是我國工業微生物的開拓者、酒界權威,他是終生研究釀酒并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榮譽的工業微生物學家,為我國釀酒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方心芳在川期間,帶領“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對川酒技藝( 四川瀘州大曲酒和四川小曲酒)開展了研究。1939年,方心芳在范旭東的支持下,創辦了《黃海發酵與菌學特輯》,這是我國創辦的第一個發酵微生物學術期刊,它從1939 ~ 1951年期間堅持出版了12卷,72期,共刊載近300篇論文。這對學術交流和普及科學技術知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49年年底,方心芳由四川五通橋遷家于北京,在位于北京芳家園的“黃海”任研究員兼副社長,并領導該社的發酵研究室。1952 年1月“黃海”由重工業部接管; 1953年2月發酵研究室并入中國科學院的菌種保藏委員會。
2、重慶工業試驗所
據《中國科技史料》載, 1930年7月工業試驗所正式成立,該所最初隸屬于工商部,1930 年12月因工商部撤銷,遂改隸屬實業部。以南京水西門外原江南造幣廠舊址為所址。該所起初內設化學與機械兩組,化學組設分析、釀造、纖維及窯業四個試驗室,陳駒聲任釀造室主任。1937年,該所奉命西遷在重慶選址。1938 年年初,實業部改為經濟部,該所已奉命改隸。
西遷后最先借用北醅西部科學院址辦公,在重慶市上南區馬路194號設立總辦事處,并陸續在北醅、盤溪等處購地建房,以為各試驗室和實驗工廠使用。1945年9月,該所奉命還都。但為配合西南工業建設需要,特設置西南區辦事處。1947年,經濟部為劃-工業試驗機構,適應全國各地工業建設需要,設立了北平工業試驗所、蘭州工業試驗所、重慶工業試驗所,分別負責推進各地方性工業試驗工作。至1948年,該所形成了擁有26個試驗室,7個試驗工廠,在冊人員達230多人(不完全統計)的極具規模的科研機構。
專欄傳統白酒全套釀造技術作者:王杰釀酒69.9幣43人已購查看1951年重慶工業試驗所更名為西南工業部重慶試驗所,從事川酒研究的前輩陳茂樁教授,當時在該所糖酒組任副主任,這是后話。
工業試驗所于1932 年設立釀造實驗室,從事各項有關釀造與發酵的研究。該所內遷后,其歷年開展的研究與試驗項目有:酒精作燃料;發酵菌類研究(包括曲菌、毛霉、根霉、青霉、檸檬酸霜、酵母菌、紅曲霉、細菌等);醬油速釀等。其中酒精制造包括糖蜜制酒精、淀粉制酒精、動力酒精的試驗與研究。1938 年夏,該所專門成立了攻關小組,由顧毓珍負責,先后有龐芳柏、傅天喬、郭益達、黃彬文、方景依、陳家仁、秦為仁等參加試驗,利用氯化鈣脫水,成功地制造出高濃度酒精(98% vol以上),以替代汽油作
該所在工業研究與技術改進方面,凡獲得有相當的成果且對工業界確有貢獻的,都撰寫論文與報告并刊行于世。《工業中心》月刊自1932 年8月創刊,先后發行65期,刊載論文與報告600余篇。對川酒研究的論文和報告,尚待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