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公眾號平臺修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不想錯過醬酒之家,記得讀完點一下“在看”,這樣每次新文章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里
我們都知道,藍色的食物會影響食欲,但是顏色會影響風味嗎?如果給你一杯藍色的可樂,閉眼喝和睜眼喝,會影響你對可樂風味的判斷嗎?如果給你一杯淡紅色的果汁和深紅色的果汁,你會覺得誰更甜呢?
▋ 當你感受食物風味時,你的身體干了什么?
當我們評價食物時,色總是排在第一位。色香味俱全,才是好風味。
顏色和外觀,造就了我們對于食物的初印象,我們會在看到食物的瞬間,為它預設出一種合理的味道。比如紅色的飲料,大腦可能會認為它是甜滋滋的;而乳白色的飲料,我們大概會認為它是奶味兒的。
實際上,食物的形狀、外觀狀態,都會影響到你對于“風味”的感知。餐具的外觀,同樣會影響到你對于風味的感受,圓形的餐具會讓你覺得食物更甜,而有棱角的杯子則可能與苦味存在關聯。
當然,這樣的聯想也并非絕對的,而受到文化、環境的影響,一個嗜辣地區的人,就可能優先將“紅色”和“辣”鏈接在一起,而非“甜”。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影響?因為人對風味的感受,本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舌頭、鼻子、大腦神經的復雜反應,造就了我們感受到的“風味”。此外,還有熱、痛也會影響到我們對于風味的感知。
如果單單用舌頭感受食物,我們大概會失去品嘗美食的大部分樂趣。畢竟,我們舌頭上的味蕾只能識別出酸、甜、苦、咸、鮮。
比起稍顯單薄的“味覺”,我們的嗅覺能感知的就十分豐富了。我們有大約四百種嗅覺受體,可以分辨出1012種不同的氣味。想要感受一種食物的風味,嗅覺帶來的體驗才是重點。
當我們拿起食物,它所散發的氣味分子便順著我們吸氣時的氣流,接觸到鼻腔末端的嗅覺感受神經元,這被稱為鼻前通路。當我們咀嚼食物時,更多的氣味分子散發出來,隨著我們吞咽和呼吸的氣流,從連接口腔和鼻腔的鼻后通路又來到了鼻腔,這是所謂的鼻后通路,它是我們感知食物味道的關鍵路徑。
味覺體驗和嗅覺體驗,共同構成了我們所感知到的風味。當我們綜合地去感受食物的顏色、外觀、味道、氣味、溫度和質地時,便形成了對于這種食物風味的最全面感知。
▋ 復雜的風味,究竟從何而來?
當我們理解了風味,也就能理解為什么有些飲品格外讓人著迷了——茶、咖啡、酒,這些風靡世界的飲品,都是香氣的王者。
茶葉中有超過六百種芳香物質,而咖啡中則有超過九百種,它們構建起了一張足以讓人看花眼的風味輪。
原材料中豐富的蛋白質、糖、氨基酸、醇、酮等物質,為芳香物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而在制作工藝中,逐次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則是芳香物質產生的關鍵過程。
高溫,對于風味的形成十分重要。以綠茶為例,在茶的鮮葉中,芳香物質只有大約60種,且大部分是有臭味的低級醇。
但殺青、干燥等高溫制作工藝后,低級醇受熱揮發,原有的高沸點香氣物質逐漸顯露出來。不僅如此,茶葉中的蛋白質、糖、氨基酸以及芳香物質等,也會在高溫中發生酶促反應、熱裂解、酯化反應、美拉德反應等,形成更多芳香物質,它們自由組合,就形成了甜香、栗香、焦糖香、花果香等等特殊的茶香。
咖啡同樣如此,未經處理的生豆是沒有香氣的。只有經過了不同程度的烘焙,才能形成風味物質。在烘焙中的美拉德反應和焦糖化反應形成了咖啡的主要風味。
而發酵,則是另一種形成風味的路徑。在茶葉、咖啡的制作過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發酵,但對于酒來說,發酵顯得尤為重要。
發酵過程發生的變化多,影響因素也更多。原材料、釀造微生物、發酵工藝、發酵時間乃至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最終風味。
不同的原料生產出的酒,風格差異十分明顯。白酒就有“高粱產酒香、玉米產酒甜、大米產酒凈、糯米產酒綿、小麥產酒沖”的說法,原料選擇決定了白酒的基礎風格。
而品種差異同樣有影響。如高粱,就可以根據穗子的顏色分為紅、白、黃、青、黑幾種。除此之外,高粱還有糯、粳之分,一般來說北方的白酒多用粳高粱,而南方則多用糯高粱。比如茅臺酒,采用的就是粒小、皮厚、色紅的糯高粱品種“紅纓子”。
赤河流域獨特的風土上生長起來的“紅纓子”,奠定了茅臺酒獨特風格的基礎。而豐富的釀造微生物,則為它注入了靈魂。
在白酒的發酵過程中,參與的釀造微生物種類可達上千種,它們來源十分豐富。
“曲乃酒之骨”,酒曲是釀造微生物的重要來源。曲的不同,形成酒與酒之間不同的風味骨架。比如茅臺,酒曲采用的是小麥為原料經高溫發酵而來的大曲,大曲不僅能引入釀造微生物,還可以在高溫過程中發生美拉德反應,美拉德反應的產物還能對茅臺獨特的曲香味有所貢獻。除了酒曲,釀造環境、釀酒工用具等,同樣是重要的釀酒微生物來源。
應用傳統釀造技藝順應天時,充分調動釀酒微生物進行生長代謝和群落演替,最終形成了茅臺獨特的風味。而每一口典型風味背后,都是近千種芳香物質的巧妙組合。
制酒制曲順應天時作業模型
在茅臺酒中,研究人員已經分析出了965種成分,其中有730種對于風味有貢獻,361種有關鍵風味貢獻。它們共同形成了茅臺酒醬香突出、幽雅細膩的飽滿嗅覺體驗。
▋ 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結合,讓風味更穩定更迷人
風味形成的影響因素如此繁多,茶、咖啡、酒們為什么還能做到風味穩定、統一呢?
對于傳統工藝的傳承很關鍵。比如茅臺,至今仍然傳承著順應天時、伏天踩曲、重陽下沙的釀造方法。
但現代科技的參與同樣重要,它可以對整個釀造過程進行解析,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風味的形成過程,更精準地控制每個環節的影響因素,讓風味的形成更加穩定可控。
用現代化的分析方法,可以看到紅纓子高粱“粒小、皮厚、色紅”的表觀性狀指標之下的真正影響因素——較高的支鏈淀粉含量,適中的單寧和蛋白質含量,以及較低的脂肪含量等等,茅臺將它們總結為了“八高一低”的品質特點。
不同淀粉水解酶的糖供給特性
找到這些關鍵因素后,定向育種、統一管理、標準化采收,都可以讓原料的品質更穩定、標準,為后續的風味形成打好基礎。
在制曲用的小麥中也是如此,找到蛋白質、硬度、β-淀粉酶活力和粗纖維等關鍵因素后,就可以定向培育出更適合制曲的小麥。讓整個釀造過程的變量都趨于統一。
現代科技的詮釋,為工藝的改良提供了更可靠的參考方向,也為傳統工藝“知道怎么做但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做”提供了注解。
對釀造微生物的研究,逐漸揭開了釀造過程的神秘面紗。茅臺已經明確了釀造過程中的1946種釀造微生物,并且有159種已經完成了在實驗室中的分離,納入了茅臺構建的微生物菌種資源實體庫。不僅如此,茅臺釀造微生物的溯源研究,也將微生物來源細分到了每一個環節。
對于釀造過程的深度解析,讓茅臺能更好地理解傳承的核心,也為工藝的微調改進提供了可控的嘗試空間。
比如過去,在窖內發酵過程中有時會產生霉味。茅臺在對整個過程進行解析后,找到了產生霉味的主要功能菌,并對它的特性進行了研究,找到了“厭氧環境保證”這個關鍵,通過加強窖面管理確保窖內發酵過程良好的厭氧狀態,解決了這個問題。
基于Source Tracker和FEAST分析技術的釀造微生物溯源
現代科技的參與,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建立了更加明晰的工藝技術體系。茅臺酒的釀造核心依然是傳統工藝,但它卻更加的標準化、科學化和可持續化了。
除了釀造,勾兌工藝也對茅臺酒的風味有決定性影響。在勾兌過程中,茅臺會將不同香型、不同輪次、不同酒齡的基酒,通過勾兌技藝將不同的基酒融合,形成平衡協調、風格穩定的成品。
過去,這些過程主要依賴于勾兌人員的傳統技藝。而如今,茅臺通過風味技術研究,建立起了一套涉及112項指標在內的感官、理化性質、風味協同的品質評價體系。這套體系,能夠讓傳統勾兌技藝更加高效,高質和穩定。在2021年出廠茅臺酒的批次相似度就較2013年提升了15%,這就是現代科技帶來的改變。
在過去的十年間,從集成高通量測序技術與培養組學技術開始,茅臺逐步搭建起了一套科學技術體系,構建了五大釀造關鍵核心技術,解碼了茅臺酒釀造過程中的許多秘密。
2022年茅臺成立的科學與技術研究院,設立了七個研發中心和三個管理中心,未來還將引入更多先進的微生物研究技術等手段,將釀造過程中的更多關鍵步驟拆析,解碼每一口迷人美酒背后的秘密。
拿起筆桿,借茅臺之名,還酒友一壺真實的醬香!有酒,有故事,心中有江湖。我知你是聽眾,若他日我們江湖相見,請一定要和我一起,把酒言歡。談天,說地,聊醬香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