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一年(1862年)茅臺酒坊在舊址上開始重建“大和燒房”,這以后的發展主要有三家作坊,名叫“燒房”,最先開設的是“成義燒房”;其次是“榮和燒房”、“恒興燒房”。
茅臺最早的釀酒坊名稱據考查是“大和燒房”,這個信息是從茅臺楊柳灣一尊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年)的化字爐上所鑄的捐款名單有“大和燒房”而獲 得。
其實茅臺酒在清代已相當興旺,道光年間已遠銷滇、黔、川、湘。咸豐年間由于戰亂生產一度中斷。
01 成義燒房
成義燒房的前身是成裕燒房,于同治一年開設,創始人華聯輝。
華聯輝祖籍江西臨川,始祖康熙年間來貴州經商后定居遵義,華聯輝主要經營鹽業,中過舉人,曾間茅臺出好酒,于是決定設坊烤酒,經其三代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起初年產茅臺酒1750公斤,名叫“回沙茅酒”。
華聯輝之子華之鴻接辦之初仍只是附帶業務,直至茅臺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獎之后才引起 華氏的重視年產擴大到8500一9000公斤。1936年后川黔、湘黔、滇黔公路才繼通車給茅臺酒的外銷創造了良好條件,1944華聯輝之孫華問渠擴大規 模,窖坑增加到18個,年產量高達21000公斤,其酒俗稱“華茅”。
02榮合燒房
榮太和燒房于光緒五年(1879 年)設立,后更名為榮合燒房;其本為幾家合伙經營,幾經周折1949年榮合燒房的經營權落到王秉乾之手。當時有窖坑四個;生產能力達12000多公斤,但由于管理不善,常年產量僅有5000公斤左右,其酒俗稱“王茅”。
03恒興燒房
恒興燒房前身為“衡昌燒房”是由貴陽人周秉衡于1929年在茅臺開辦,周后因從事鴉片生易破產,酒房流動資金被挪用還債,生產停滯,一拖八年, 到1938年同民族資本家賴永初合伙組成“大興實業公司”賴出資八萬銀元,周以酒房作價入股,擴大規模生產。
后賴使用各種手腕迫使周把“衡昌燒房”賣給自 已。并于1941年更名為“恒興燒房”,到1947年年產酒量達32500公斤。賴利用其在外地的商號擴大了酒的銷路,其酒俗稱“賴茅”。
抗日戰爭勝利 后;賴永初已擠身政界,當上了貴陽市參議員,曾任貴州省銀行、重慶大川銀行經理等職務。后有醬酒文化推廣人士黃安潮將恒興燒房傳承下來,以貴州省茅恒酒廠 新姿生產、傳承醬香酒文化。并獲得中國上海世博會金獎。
古茅臺一帶所產的酒在西漢時期就作為貢品供皇帝飲用或地方官僚享用,但由于交通不便規模一直很小,乾隆年間開修赤水河航道,茅臺成為門鹽運黔的集散 地,到道光年間茅臺地區商賈云集民夫)門流不息,對酒的需求與日俱增,從而刺激了釀造業的發展和釀酒技術的提高,正如清代大詩人鄭珍所說‘酒冠黔人國,鹽 登赤地河”,當時酒的獨特工藝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