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酒桌上聽到各種各樣的謠言,“千里談酒業”(qianlitanjiuye)發布《三分鐘硬“懟”酒桌上那些“謠言”(上)》和《三分鐘硬“懟”酒桌上那些“謠言”(下)》,以科普的形式向“謠言”開炮,文章被廣泛轉載,也引發大眾對酒桌謠言的熱議和思考。
今天我們就詳細講講第八炮:“喝酒臉紅的能喝,酒量大得很”。
喝酒臉紅
經常在酒桌上碰到勸酒的人拉著對方極其真誠的說:“兄弟,一看你就能喝,喝酒臉紅代表酒精揮發的快,不容易醉”。哪怕被勸酒者再怎樣說自己真的不能喝也無濟于事,只能強忍著不舒服咽下,十分無奈。
喝酒臉紅的人不能喝酒,這不是一個常識嗎?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不相信呢?難道真的等到對方喝到進醫院才能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嗎?
喝酒臉紅
臉紅,從醫學角度來講,是由交感神經興奮引起的血管擴張,血液流量增大且顏色變深,反映在臉部的現象,也稱為“臉部潮紅”。這種現象的發生,既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有些健康的人,稍一活動,面色就比較紅潤,有些人則是在緊張、害羞等情況下會臉紅,而有些人則是因飲酒而臉紅。
生理性臉紅不必顧慮,病理性臉紅需引起警覺。有人喝酒臉紅即屬于后者。
喝酒是否臉紅的決定權不在自己,而在爸媽給的基因中。
正如不是所有的人上臺都會手足無措,滿臉通紅一樣,也不是所有喝酒的人的都會臉紅。這要先從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說起。酒精進入體內,只有8%左右被胃、十二指腸和空腸的上段吸收,90%的酒精是在肝內代謝、分解的,主要靠肝臟里的乙醛脫氫酶2(ALDH2)基因。
乙醇→乙醛的分解過程由乙醇脫氫酶參與,不同的人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含量都差不多,這個過程一般都可以完成,此階段的差別不大。而乙醛→乙酸分解過程需要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參與,但是不同的人體內的乙醛脫氫酶含量差別很大,所以有的人醒酒快而有的人慢。分解過慢的就會導致乙醛聚集,然后造成臉部發紅、頭痛、心慌、惡心等癥狀。
酒精分解
喝酒臉紅的人,體內的乙醇脫氫酶相對多,使得酒精的主要成分乙醇轉化為乙醛的速度非常快,而乙醛脫氫酶相對少,乙醛向乙酸的轉化則會變慢,酒精代謝會因此減慢、受阻,存留體內的乙醛可以刺激血管擴張,從而使人面部及身體其它部位的皮膚發紅(如頸部),還會出現心跳加快、惡心等醉酒癥狀,相反體內乙醛脫氫酶豐富的人則不容易出現血管擴張,戲稱說其“千杯不醉”。
研究發現:喝酒臉紅的人代謝受阻。因此,從醫學上講,“喝酒臉紅的人更能喝”的說法是錯誤的。并且,飲酒過量會消耗更多肝臟P450酶,對身體的損害極大,特別是本身患有肝臟疾病的人,會造成疾病加重或發作。專家表示,對于體內缺乏乙醛脫氫酶2或這種酶不能正常發揮作用的人來說,患食道癌的風險隨酒精攝入量的增多而增大,這種風險發生的幾率可能遠遠大于那些飲酒后“面不改色”的人群。
飲酒
那喝酒臉紅是不能喝,那臉白是不是就能喝?
有的人喝酒后臉白,實則是由于體內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含量少,主要靠肝臟里的P450酶慢慢氧化,靠體液來稀釋酒精,因此,喝酒后人體內的肝臟負擔加大,心臟的跳動也加快,為了給主要臟器提供足夠的血液,會使周身的血管和毛細血管收縮,勢必引起末梢血管血流減少,使臉色變得蒼白。
喝酒后臉白,這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信號,或者叫做一種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認為自己量大還能繼續喝下去,則如同火上澆油、雪上加霜,極易傷害身體,沒有限制地喝酒,不但會使肝臟功能受損,還容易引起酒精中毒。
講到這兒很多人肯定會拿自己或者身邊人的例子來反駁,之前喝酒臉紅,但是隨著喝酒越來越多,酒量也就越來越大了。那是為何?
其實,不是你的酒量越來越大,是你的酒膽越來越大,身體對酒精的耐受度也越來越大。對乙醛脫氫酶2基因(ALDH2)存在缺陷的人,情況分為兩種。ALDH2/Lys純合子由于完全不能代謝酒精,不勝酒力,很快就醉倒了,所以反而不會去喝酒,對健康也就不會有什么大的影響。但如果ALDH2 Lys/Glu雜合子,由于還是具有弱的活性,經過不斷地磨練,會逐漸對乙醛、臉紅現象產生耐受,成為習慣性的中毒飲酒者。盡管沒有醉倒,但實際上乙醛在體內的堆積越來越多,對機體的損傷也隨之增大。所以,喝酒臉紅的人還是不喝或少喝為好。
適量飲酒
對于喝酒多少,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曾說過,“少食則和氣血,壯神御風,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說明少量飲酒能活血通脈,振奮精神,對健康有一定的好處,但過量飲酒,則有害于身體。
喝酒當以小酌為樂,小飲怡情,大飲傷身,適量飲酒,有益身心,過量飲酒,有害健康。
(作者張燕,系酒水行業研究者、中國酒業智庫專家歐陽千里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