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與歷史的關聯性密不可分,不只文獻記載,我們也常常聽到的“遲到罰三杯”和“敬酒敬三杯”的說法,為什么罰酒和敬酒都是“三杯”呢?又各源自于什么典故呢?
“三”這個數字在我國古代很受重視,《道德經》就有“三生萬物”之說。酒的歷史與道家密切關系: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在道家,三就是最多的意思了。
遲到罰三杯
源自一而再,再而三,對于自己犯下的錯誤,需要更深的反省,每喝一杯就加深對犯錯的懺悔。在他們看來,不管干什么,從“一”到“二”都很容易,但是到了“三”就不一樣了,會變得比較困難。
被罰的人每喝一杯酒,就會更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一旦被罰的人三杯酒都喝了,就說明他已經完全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且“三”有極限的意思,運用到酒桌上就是敬酒者的道歉之情非常滿了,并含有“事不過三”的意思。
敬酒敬三杯
《左傳》的一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酒在祭祀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無三不成禮“的規矩起源于古代祭祀,祭祀時要向天、地、鬼神各敬一杯。飲酒的時候同樣也有一種禮儀:“三爵酒”,順序如下。
主人先敬第一杯酒,這一杯叫作“獻”,是為了向客人表達酒里無毒。
主人再敬第二杯酒,客人也舉杯回飲,這個禮節叫作“酢”,也稱為“報”。
主人為了勸客人多喝一點,自己就得做起榜樣喝下第三杯,這個就叫作“酬”。
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后也一起舉杯,這叫“應酬”,這敬酒三杯的禮儀就由此演變而來。
以上內容均為本人收集相關資料總結的個人觀點,并不一定與真實情況對等,僅供酒友之間探討,如引用的圖文有侵犯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本人,以便及時刪除相關內容。另外,本號已經申請“原創保護”,轉發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