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大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史傳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說的是,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后,兩支抗秦起義軍的領袖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此次宴會本來是劉邦赴項羽軍營請罪,項羽謀士范增出計策讓項羽借機誅殺劉邦,以絕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后患,但在宴會上,項羽手下人收受劉邦賄賂,加以阻撓;項羽又優柔寡斷,結果錯失良機,讓劉邦安然逃脫。4 年后,即公元前202年十月,劉邦在垓下(安徽靈璧東南),布置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項羽兵敗在烏江邊自殺;劉邦隨即統一天下,是為西漢。
秦末,公元前 208年 至 207年,項羽在巨鹿之戰牽制秦軍主力章邯大軍的時候,劉邦抓住時機,搶先一步進入到了關中。按照當時的起兵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中,攻破了秦朝都城咸陽,接受了秦朝末帝子嬰的投降,完全可以稱王。
當時,項羽手握40萬大軍,又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威震天下。而劉邦才有10萬大軍,兵力遠不及項羽。但劉邦不甘心,于是派人封鎖了函谷關,不讓項羽大軍入咸陽。項羽氣得暴跳如雷,自己的勝利的果實要被劉邦摘去了,自然是不甘心的。當聽到劉邦手下左司馬曹無傷說劉邦已經做好當秦王的打算,項羽更是火冒三丈,揚言非滅劉邦不可。
項羽派大將英布擊破函谷關,進入關中。這時,劉邦屯軍霸上,項羽屯軍鴻門。霸上,是秦漢都城東門的屯兵重地,也稱灞上,因近灞水而得名,屬今西安市灞橋區橋梓口附近。鴻門,在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的境內,北臨渭河,南依驪山。一場惡戰在即。
危急時刻,一個人出現了,就是項羽的叔叔項伯。他來到了劉邦的軍營之中,去找張良。他想救張良一命,因為當年項伯犯了殺人罪,是張良救了他一命。張良立即把項羽大軍要進攻的消息告訴給了劉邦。劉邦大驚失色,說這該怎么辦呢?張良說,項伯可以救我們。劉邦反應特別快,腦子也很靈活。于是,他馬上跟項伯稱兄道弟,兩手恭恭敬敬地給項伯捧上一杯酒,祝項伯身體健康長壽,并約為兒女親家。又跟項伯說:“我劉邦不是有意冒犯項王的。入關中,秋毫不犯,查清吏民戶籍,封藏庫府財物,只是為了等待項大將軍來接收,至于派兵把守函谷關,那是防賊,哪里敢背叛項將軍。項王誤會我,肯定是小人使詐,離間我們,從中得利。”項伯被劉邦的這一套花言巧語迷惑住了,又收了重禮,答應為劉邦在項羽面前說情,并讓劉邦次日前來項羽大營請罪。于是,鴻門宴開始了。
項羽打仗厲害,但謀略見識一般。聽到劉邦說要把關中之地還給他,自然怒氣全消,覺得這就是兄弟之間的一場誤會,答應劉邦到鴻門來一起喝酒。雖然項羽怒氣消了,但項羽的軍師、“亞父”范增是一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能人,能夜觀天象、預測禍福吉兇,知道劉邦此人絕非池中之物,主張必須殺掉他。項羽勉強同意了范增的計劃,在軍帳中安排了重兵伏擊,準備下手。
鴻門宴開席,美酒佳肴自然不必說,但卻暗藏殺機。范增多次舉起自己手中的玉玦——這是暗號,意思是叫項羽趕緊干掉劉邦。但項羽根本沒理會,只顧高興喝酒,完全沒有動手的意思。沒辦法,范增只好把勇士項莊找來,示意讓他在宴會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便是出自這個典故。可惜項伯又出來攪局,他拔劍起舞掩護劉邦,讓項莊無法得手。
這時的場面驚心動魄,殺機四起,劉邦很危險,隨時可能性命不保。就在此刻,在張良的暗中安排下,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他就是劉邦的手下大將、好兄弟兼貼身護衛樊噲。當他聽說劉邦有危險,帶劍擁盾,不顧一切地沖到宴會上,怒目直視項羽。威武雄壯的樊噲的突然出現,讓項羽很意外。項羽見此人氣度不凡,問來者為何人,當得知為劉邦的參乘時,命令手下說:“為壯士賜酒!”。樊噲接過酒后,二話沒說,一飲而盡,豪氣干云。喝完酒后,項羽又命給樊噲上大塊的白水煮熟的豬肘子,但不給他蘸料。樊噲大口吃肉,完全沒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英雄惜英雄。項羽與樊噲二人開始對飲起來。借著酒興,樊噲又幫劉邦說好話,意思是說你項羽大王沒理由殺我們家大王。項羽此刻只想跟人生知己對酒當歌、快意恩仇,喝酒、吃肉才是人生樂事,早已忘了殺劉邦的事情了。劉邦則抓住時機,借口上廁所溜之大吉,駕車直接跑回了軍營,而讓張良負責向項羽賠罪。鴻門宴就此落幕。
張良入門為劉邦推脫,說劉邦不勝酒力,無法前來道別,現向大王獻上白璧一雙,并向大將軍范增獻上玉斗一雙。對于劉邦沒殺成這個結果,項羽是無所謂的,但范增很失望。不知深淺的項羽收下了白璧,而范增立刻拔劍砍爆玉斗,嘆息一聲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劉邦)也”。
事實證明,范增不愧是先知,能夠預測未來。4年后,項羽在垓下被劉邦大軍用“十面埋伏”戰術打敗,最終自刎于烏江邊,天下盡歸劉邦所有。
后人對這場鴻門宴頗有微詞,都說項羽太愚蠢,這么好的機會,卻不消滅劉邦,難怪失去了天下,咎由自取。其實,縱觀項羽的一生,就會發現:不殺劉邦這個結果并非完全出于項羽的性格。鴻門宴上,項羽之所以放過劉邦,他有自己的政治考慮。
鴻門宴之后,項羽先是宣布立楚懷王為皇帝,但他自己稱楚懷王為“義帝”,也就是“名義皇帝”的意思。接著,他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然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這十八個諸侯王分別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其中,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的地盤分別在今陜西關中西部和東部,翟王董翳的地盤在今陜北地區,這就是歷史上陜西被稱作“三秦”之典故。而漢王劉邦的地盤在今陜西漢中及陜南地區。
可見,項羽的政治理想,是回到春秋戰國那樣的時代,天子、霸主、諸侯共享太平。項羽自稱“霸王”,說明他沒有稱帝的意思,他只想當個霸王,地位高高在上,可以指揮臣服的諸侯,代天子發出號令。也許項羽覺得,劉邦是除了他之外最有實力的,現在連劉邦都向我低頭,承認我項羽的霸王地位,普天之下還有誰敢與我爭鋒呢。既然劉邦已經“臣服”于我,我已經沒理由要消滅他。
項羽出身于貴族,對秦王朝的那一套大一統的郡縣制似乎不感興趣。他是一個復古的封建主義者,力圖恢復到春秋時代。可惜,項羽的這個理想終歸只是一個幻想。天下大勢不可逆。封土建國的封建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大一統的集權制,天下只有一個王,那就是皇帝。劉邦明白這個道理,楚漢爭霸后期,項羽曾提出以鴻溝為楚河漢界,并約定各自退兵。劉邦并沒有聽從,而是很快撕毀合約,趁項羽東歸戒心下滑之際,一路窮追猛打。項羽只能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項羽的失敗,標志著周王朝封建制的徹底失敗,也表明項羽的霸王之夢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臨死前,項羽帶著28名騎兵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主要意思是,我今天的失敗,不是我的失敗,是天要亡我啊!
后來東、西漢400多年的江山,證明了劉邦的帝王之術完勝項羽的霸王之念。而這一切,早在鴻門宴就已經注定了。可以說,鴻門宴之爭,是項羽與劉邦的治國理想與制度選擇之爭。正如近代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言: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圖片來源網絡,以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