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注重味覺體驗的民族,喝起酒來的感受也豐富且玄妙。
所以只有中國的白酒,能夠在單一品類中進一步細分出十幾二十個香型,什么濃香、醬香、清香,甚至還有兼香、藥香、董香…
你要想憑包裝上那點字面意思分析出它們的區別,基本不可能。哪怕去網上提問,得到的答復也離不開醇、凈、爽、滑、綿、等味覺詞匯。
沒喝過白酒的人,看完必然一頭霧水。但在你真正喝過白酒之后,對這些詞語的真實感觸反而能心領神會。
那么這些不同香型的白酒到底有啥區別?是不是那些酒廠搞出來的營銷概念?
從化學領域分析,白酒的芳香成分是「低碳羰基化合物」以及「低級脂肪酸酯」。而味道成分則是多元醇、高級脂肪酸酯和酸類。酸類在白酒中起到清爽、利口、醇滑、綿甜的效果,但很考驗含量高低。含量低了寡淡無味;含量高了會酸臭刺鼻。
酯類則是對白酒香氣影響最大的,其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這三類起主導作用,其他酯類起輔助作用。可以理解為前三者是白酒的“體香”,其它脂類是白酒噴的古龍水。
所以白酒分香型不是噱頭,不同香型白酒的香氣主體成分其實真的有差異。比如濃香型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而清香型則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醬香型酒酯類最復雜,各種酯類都有。
雖說白酒香型不是廠家搞出來的噱頭,但確實有些香型,并非大類,更像是為了酒廠“量身定制”。比如董酒的「董香型」,西鳳酒的「鳳香型」,都是跟白酒品牌相對應的特有香型。
還有更細分的,比如安徽明光產的明光酒,他們叫“明綠香型”,因為酒是用當地特產的「明光綠豆」釀出來的。
同理還有景芝酒、蘭陵酒之類的「芝麻香型」。品牌、原料、工藝都能決定香型,可謂白酒世界的“文體兩開花”。
即便如此,面對眾多看不清道不明的白酒香型時,也不必犯怵。其實香型就是一種白酒的細分標準,只要是標準都是人定的。看不懂香型時,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看配料表。比如醬香酒的原料只有高粱,酒曲原料只有小麥;而濃香型酒,原料有高粱玉糯米大米小麥,酒曲則是大麥小麥豌豆黃豆等。
既然原料有別,工藝當然也不盡相同。比如醬酒發酵用石窖,濃香用泥窖。醬酒是高溫制曲,清香酒則是低溫制曲。
另外,產地不同,環境就不同,水、糧食、微生物也就不同,這就帶來了千差萬別的地區風格。最簡單的例子,貴州仁懷的醬酒和隔了一條河的郎酒就不一樣。同為濃香,川派和江淮派風格也不一樣。川派濃中帶醬,蘇派則為一濃到底。
最后要說的是,由于現代白酒普遍使用勾兌技術,不同香型的酒也開始相互融合、取長補短。
注意,這里說的勾兌,是指調香,而非「化學勾兌」。比如濃香型白酒通常會加入1個百分點的醬酒來平衡香味,也可能加入少量芝麻香型白酒來強化后味。
如同大廚料理,除了著眼食材本身,也要善于發揮各種調料的功效。相比洋酒的單純,中國白酒是個復雜的品類。香型的區分只是其中一個參考,它只象征每個個體的獨特性,不能用于判定高下。
如果想從味覺上區分不同香型,也沒啥投機取巧的辦法,只能多嘗試多見世面,不然任何書面標準都沒用。
如果想從中選出自己所愛,那么口味有差異,喜歡的白酒也就不同,不必因一個香型而放棄其它大類。
雖然有人說「眾酒閱過方知醬香好」,但正所謂沒有對比不見真知,醬香之外也許也有你需要見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