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看過古裝劇中大口吃肉、喝酒的場景,最令我們熟悉的電視劇《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都管“喝酒”說成“吃酒”。古人的酒到底是怎么個吃法,我們來研究一下!
古人吃酒
由于古代釀酒工藝并不發達,一般人喝的都是“濁酒”,也就是酒里面還會有酒曲、酒糟等雜物,但這些也基本無害,可以吃,所以就叫做“吃酒”。
那么,古人為什么吃“濁酒”呢?
古時候,隨著糧食產量增加,人們開始用谷物來釀酒,酒既然是用糧食釀造的,當然糧食也不可能完完全全都發酵成為酒,酒中必定含有糧食的殘渣。這個“濁酒”就是沒有經過過濾的黍酒。詩人范仲淹喝濁酒也津津有味地作詩,“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有濁酒,就對應的有清酒,古代篩酒的說法,最初是將酒進行過濾,得到的就是清酒,雜質相對較少,酒體透亮。李白還作詩《將進酒》:“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說明清酒的價值和品質都很高。
現代人吃酒
無論在南方還是北方,基本上都把“吃酒”跟“喝酒”劃等號,“吃”就是“喝”的意思。
在江浙一帶,方言里都管“喝酒”為“吃酒”。除此之外,吃酒還有“喝喜酒”的意思,現在吃酒跟古代吃酒已經大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