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寫喝酒場面頗多,而且好漢們喝酒都很酣暢淋漓。按照《水滸》的歷史背景,好漢們喝得應該是釀造酒。實際上宋朝沒普及白酒(燒酒),而且白酒太昂貴,當時酒桌上喝得多是黃酒、果酒、藥酒等釀造酒。
所謂釀造酒就是將米飯蒸熟、放涼,再拌上酒曲使其發酵,發酵到一定程度,米飯就變成了酒糟,然后用酒篩過濾后存入壇子里密封。等少則仨月,多則十年即成酒。這樣釀造出來的酒的度數最高不超過十五度,一般也就在六度左右。
當時普通老百姓喝的酒價格并不很貴。據《宋史》卷185《食貨志?酒》記載:春天釀造,秋天出售的酒叫“小酒”,小酒分成二十六個等級,最低檔五文一斤,最高檔三十文一斤;冬天釀造,夏天出售的酒叫“大酒”,大酒分成二十三個等級,最低檔八文一斤,最高檔四十八文一斤。
現在所說“喝大酒”或許由此而來也未可知。
王安石有詩:“百錢可得酒斗許,雖非社日常聞鼓。”一百文錢能買一斗酒,估計也就是宋代國營酒廠這種。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宋徽宗時開封麯院街酒坊的銀瓶酒賣到七十二文一斤,羊羔酒(羊羔酒起源于漢魏,興盛于唐宋,元時暢銷海外,“色澤白瑩,入口綿甘”,黃酒做法加肥嫩羊肉制成,故名羊羔酒)賣到八十一文一斤。
蘇東坡有個學生叫張耒,據他自己說:“平生飲徒大抵止能飲五升,已上未有至斗者……晁無咎與余酒量正敵,每相遇,兩人對飲,轍盡一斗,才微醺耳”。
晁無咎又叫晁補之,也是蘇東坡的學生。按張耒說法,當時愛喝酒的人一般只能喝五升,喝一斗的人很罕見,他跟晁補之兩個人的酒量差不多,每次見面喝酒,倆人加起來能喝完一斗,而且還不至于爛醉。
唐朝一斗有六千毫升,宋朝一斗將近六千毫升,相差不大。六千毫升酒大約十斤(酒比水輕,六千毫升水有十二斤,六千毫升酒只有十斤)。
三碗不過崗與武松打虎
他們的老師蘇東坡酒量就很小了,據蘇東坡在《東皋子傳》所記:“予飲酒終日,不過五合”。五合也就是半升,也就是他一天連一斤低度酒都喝不完,酒量可見不大。
宋朝政府極大促進了酒類的生產和技術革新。宋人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吳自牧的《夢粱錄》、周密的《武林紀事》等書,都對宋代酒業發展做了很詳細的記載。
宋代極品美酒由大內釀造,皇家專供,絕不對外銷售。宋代的宮廷酒也叫內中酒,比較著名的有:
蒲中酒。蒲中是指山西境內的蒲州,蒲州酒在北周時候就名揚天下,到隋唐時期經久不衰。
蘇合香酒。北宋宮廷內的御用藥酒,極為珍貴。每一斗酒以蘇合香丸一兩同煮,能調五臟,祛腹中諸病。
鹿頭酒。一般在宴會快要結束時才啟封呈上。
薔薇露酒和流香酒。南宋皇帝的御用酒,皇帝慶壽時,宮中供御酒名薔薇露酒,賜大臣酒謂之流香酒。
長春法酒。這是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賈秋壑獻給皇上的釀法,共用三十多味名貴中藥,采用冷浸法配制而成的藥酒。具有“除濕實脾,行滯氣,滋血脈,壯筋骨,寬中快膈,進飲食”之功效。
這些御酒極其珍貴,民間很難得到,如有宮內人偷賣,一經發現,“刺配遠惡州軍牢城。”(《宋會要輯稿》食貨52–2)。
北宋米價比較穩定,一般在三十文一斗,買一斤羊羔酒相當于近三斗米。當時一斗米八九斤重,三斗也就二十多斤,以一斤米三元折算,三斗也不到一百元。
另外蘇軾在《洞庭春色賦》序言中提到黃柑酒:“安定君王以黃柑釀酒,名之曰洞庭春色”。
范成大在《吳郡志》中說:“真柑,出洞庭東西山,柑雖桔類,而其品特高,芳香超勝,為天下第一。”歷史上黃柑酒有較高的知名度,如今仍有生產。
宋人田錫曾寫《曲本草》,敘述各種藥酒的原料、制法和功能,文字簡略,頗有參考實用價值。《曲本草》中提到廣西蛇酒、江西麻姑酒、淮安綠豆酒及枸杞酒、菊花酒、葡萄酒、桑椹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