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蔭如蓋,翠色蔥蘢,初夏時節的豐盛繁茂,本是令人最覺這一季浪漫可人,然忽而入伏, 便換了天地,流火一般,讓人領教了其兇悍一面。熱浪滾滾,苦夏難熬,然而清代文學家李漁卻言到“從來行樂之事,人皆選暇于三春,予獨息機于九夏。”其意大概是說,如此時節,最好用于休養生息,要拿出安之若素的心態,適時應對,樂在其中。
第一招為精神療法。涼爽之意先發于心,正所謂“心靜自然涼”。炎熱的天氣容易讓人浮躁煩悶,脾氣也比往常火爆,因此酷暑時節應注重精神調養,靜心安神、戒躁息怒,內外兼修。可選聽高遠舒緩的音樂、清新的色澤呈現,文雅舒雅的愛好,將注意力轉移其上,修心養性,讓自己平心靜氣,保持平和順暢,如此這般的境界,便消解了一半的暑氣,正如白居易《消暑》詩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人說度夏不過眠與食,飲食和睡眠得當,也是度夏的關鍵。大熱的天氣吃點兒什么好呢。老北京講究“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天吃面食,在老北京由來已久,一碗熱湯面下肚,從里到外熱出汗來,可以去除體內的潮氣和暑氣;上海人則講究“頭伏混沌二伏茶”,伏茶,就是“三伏天”喝的茶,也是以熱茶去暑之意。暑熱節氣,人的心氣易虧耗,吃溫熱性食物是順應蒸熱,以暑抵暑,以熱制熱,從而驅除暑、濕的良方。老杭州人以及湘贛一帶則要吃最鐘愛的火腿、雞鴨,金銀蹄等,這是出于夏天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適當補充蛋白質。此外,夏天飲食應偏向酸辛,如苦瓜等。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當然,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功能,不宜多食。 夏日易耗氣傷陰,需適當補充益氣養陰的食物如山藥、蓮藕、百合等。綠豆湯是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絲瓜、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夏季歸心,宜食酸,還可開胃,因此還可多吃一些性酸和甘的食物。
說過飲食,再談談睡眠起居。炎炎夏日,午休不可少,但不宜貪睡。清曹慈山《養生隨筆》稱:“每日時至午,陽氣漸消,少息所以養陽。”在進行室外工作和活動時,應盡量避開烈日熾熱的正午,不宜赤膊,以棉麻,寬大通風的著裝為宜。定時飲水,并加少量鹽,以補充體內鹽分,口渴后不宜狂飲。總體來說,夏季的養生起居,蘇東坡的訣竅就是:“無事以當貴,早寐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意思是盛夏里應少思慮,保證充足的睡眠,行動緩慢不要過于劇烈,并且選擇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
若仍不堪忍受,最后一招簡單,逃之夭夭!選清涼幽靜之所,親近自然,是夏季里最暢往的事。夏日宜親水,尋著海風徐徐,海水湛藍的度假勝地,看潮起潮落,望日升日沉。尋一頂五彩的太陽傘,靜坐其中,風迎面吹過來,沁入心底,頓感舒爽怡人。也可擇一峽谷,天高水長,在時而湍急時而平緩的水流中順流而下,迎面而來的就是盛夏的清涼。再不然,城市中鬧中取靜的好去處也有,疏遠了車馬人流,沿路高大青翠、枝繁葉茂的樹木,在空中交會在一起,遮天蔽日,不僅是天然的氧吧,更添幽靜安然,街道上舊式的老房子靜默之中仿佛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餐廳、咖啡館、書店,成就了夏日浪漫清爽的時光。一本簡書,兩杯清茶,沉浸其中,何懼暑氣的煩擾。或者想走得稍遠一些,尋臨山傍水的一處山間院落,伴著繁花似錦, 朝露清涼,幾張方桌,三五好友,以最質樸的農家飯,配上精心釀制的華都慶典紅酒,慢慢聊,細細品,既可紓解心緒,又可得酒香怡人,回味無窮。遠望群山靜立,靜聽松風拂耳,哪里還有什么暑熱,只剩逍遙了。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雖然聒噪炎熱,還要樂在當下。夏木菁菁,蓬勃燦爛;裙擺搖曳,婀娜多姿。縱是風驟雨急,彩霞流云,也是暢快旖旎,何況空氣中濃郁的綠豆冰和夏日獨有的芳香味道總能印入心田,畢竟個把月后,夏去秋來,便是另一種風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