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童言無忌,酒言亦無忌。那若是孩童的醉言呢?古人不僅曾做此想,而且還常行此事。當然,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唐宋之前,因為那時民間飲酒還是以度數極低的米酒為主,記載于史冊中的故事中也是以米酒為配角的。
酒后之言無忌,是因為在醉酒狀態下,人們的認知力和判斷力會發生紊亂,醉酒之言無論是如何的信誓旦旦,在醒酒之后大概率也會被飲酒之人本人否定或推翻。而孩童之言無忌,一方面是因為孩童頑劣,其言不足為信,另一方面是孩童對于世事的認知并不完整,所以他們的言行多有偏頗。這樣看來,童言和酒言其實是有相通之處的。不過,二者雖然都有其不可信,但也正因此而在某些時刻別有一番奇趣。
醉酒童言,最為奇巧有趣。今天要講的這一則故事還是發生在我們之前已經說過很多次的魏晉名士鐘會身上。“偷酒不拜”的鐘會自小便有神童之名,在年歲稍微長大一點的時候,仍然是貪酒、機靈。《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中記載了一則有趣的故事:“晉文帝與二陳同車共飲,過喚鐘會同載,即駛車委去。比出,已遠。既至,因嘲之曰:‘與人期行,何以遲遲?望卿遙遙不至。’會答曰:‘矯然懿實,何必同群?’帝復問會:‘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堯、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時之懿士。’
這段短短的對話里藏著很多奇巧的東西。晉文帝和陳賽、陳泰一起乘車,當車子經過鐘會家時,招呼鐘會一同乘車,還沒等他出來,就丟下他駕車離開了。等他出來,車子已經走遠了。他趕到以后,晉文帝借機嘲笑他說:“和別人約定時間一起走,你為什么遲遲不出來?大家盼著你,你卻遙遙無期。”鐘會回答說:“懿德、實才矯然出眾的人,為什么一走要和大家合群!”文帝又問鐘會:“皋繇是怎樣一個人?”鐘會回答說:“比上不如堯舜,比下不如周公和孔子,但也是當時的懿德之士。”有趣之處在于對話中的“矯然懿實”“皋繇”“一時之懿士”中包含了陳騫之父陳矯、司馬昭之父司馬懿、陳泰之父陳群和鐘會之父鐘繇的名字。在古代,直呼對方父親名諱是很無禮的,幾個孩童在微醉之中的對話包藏有極高的智慧,可謂有趣。
童言無忌,酒言無忌。但還是要再次提醒,飲酒雖無忌,飲者心中還是要給自己設置一把鎖,既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