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因茅臺鎮得名,茅臺鎮卻因茅臺酒而揚名。據考證,茅臺酒起于秦漢,熟于唐宋,精于明清,尊于當代。咳咳,說到這里小編我忽然想整碟花生小菜,就著茅臺酒香跟大家引經據典地聊聊茅臺酒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目前,關于茅臺酒的最早的記載要數司馬遷的《史記》了。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大行王恢擊東越,東越殺王郢以報。恢因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指曉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醬,蒙問所從來,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蒙歸至長安,問蜀賈人,賈人曰:‘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由此我們看到自番陽縣令唐蒙出使南越國起,南越王以枸醬盛情款待,枸醬此時初為漢人所接觸,直至傳至漢朝皇室,漢武帝飲后贊其為“甘美之”,并將枸醬酒定為了貢品,漸為四方諸國所識。清代仁懷直隸廳同知陳熙晉有詩云“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灘上瘴煙開;漢家蒟醬知何物,賺得唐蒙習部來”。
到了宋代,“茅臺酒”一詞就開始出現。發展到元朝,茅臺村落出現。到了明代,便因為茅臺村的地名正式有了“茅臺燒”、“茅臺春”的酒名。
清朝時期茅臺鎮酒業發展繁榮,有詩云:“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至嘉慶、道光年間,茅臺村釀制茅臺酒的燒房已經有數十家。清嘉慶《仁懷縣志》中贊譽:“城西茅臺村制酒,全黔稱第一”,道光《遵義府志》中載:“茅臺酒、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黔省稱第一,其料用純高梁者上,用雜糧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納窖中,彌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麥,謂之白水曲,黔人稱大曲酒,一日茅臺燒。仁懷地瘠民貧,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
清朝學者張國華曾經作《竹枝詞·茅臺村》,其中有云:“一座茅臺舊有村,糟邱無數結為鄰。使君休怨曲生醉,利鎖名韁更醉人。于今酒好在茅臺,滇黔川湘客到來。販去千里市上賣,誰不稱奇亦罕哉。”詩中記錄了當時茅臺村甚多的釀酒燒房和云、貴、川、湘、諸省客商競相前來購買茅臺好酒的盛況。《貴州通志》載:“按黔省所產之酒,以仁懷茅臺村之高梁酒最佳。鄭子尹詩所謂‘酒冠黔人國’也。”
所以從這些古籍中記載的情況可以看出,茅臺鎮釀酒歷史的那是相當悠久。茅臺酒從早期與整個茅臺鎮的釀酒業共同進步,到今天成為行業翹楚引領整個地區甚至整個行業的發展。小編相信百年以后,“貴州茅臺酒”又將成為“古籍”中的文字記載,我們每個人都將會成為這一記載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