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天匆匆過去,雖然秋老虎仍在嗷嗷咬人,但畢竟威風不再。天氣雖涼,卻似乎沒有擋住酒水廠商的熱情。想想也是,幾千年的傳統習俗與文化,怎么可能因為個把天氣變化說改就改呢。
文化的魅力和張力是強大的,這些年它給酒行業帶來的變化也是明顯的。蓬勃發展的市場經濟,讓酒企業學會了各種“吸睛法”,不少文化熱的現象背后都能隱約望見酒品牌的影子,不少企業也習慣了去跟隨模仿,制造話題和蹭熱點。
不可否認,隨著龍頭企業運用文化杠桿撬動市場的手法日益嫻熟,終端消費者的文化需求被充分調動。高端白酒的文化功能得到發揮,飲名酒已經不僅僅只是被視為簡單的餐桌消費,象過去一樣只是為了“飽飽口福”,更多的是在重拾古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雄心與夢想。國家的文化與思想戰略越來越多的被融入酒企業的品牌建設,讓人們在品酒的同時,得到文化的熏陶與啟迪。
酒文化繁榮的同時,當然也少不了各種形式的模仿與山寨,這幾乎已經成為行業的慣例,而在目前追求個性化的市場環境下,追隨與雷同給企業帶來的往往是更加慘重的代價。酒類的品牌文化建設是否就是人云亦云呢?別人大獲成功的作法和案例是否就適合于自己呢?以“一路一帶”為例,自己的市場還未走出省界,就要效法尼克松當年喝過的名酒走向世界多少有些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即使眾多品牌抱團取暖,“打包渡海”的產區概念背后,也會反而讓外國朋友無所適從,先紛紛谷歌一下世界地圖找出酒廠的地理位置在哪?
回望國內酒界的產區概念已經效仿法國波爾多打了多年,但真正達到歐洲產區管理水平的幾乎沒有,只是當地出幾款酒就圍成一個產區對外宣傳寫入自己的企業宣傳冊子,對海外消費者來說沒有什么意義。
對于酒行業的從業者來說,酒文化宣傳是個宏大的系統工程,既非簡單的設計出藍圖,按圖索驥就可以實現目標,也不是一擁而上,左右拳腳毫無章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借用一個新詞也許更為貼切。筆者常常被問到“供給側”的問題,一般來說,都會被引到產品層面來。的確,作為社會化生產的改革與創新,供給側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市場的需要提供產品,簡單的說就是按需求生產的個性化定制產品。生產企業由過去的“我生產多少,你使用多少;我生產什么,你使用什么”,轉化為“你需要什么,我生產什么;你需要多少,我生產多少”的產品生產模式。酒企業的文化宣傳是否也應該更加因地制宜,突出和發揮自己的特色與風格,創造出不同的文化流派呢。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之所以流芳百世,無論書法還是京劇,繁榮期都展現不同的流派,個性鮮明,令人百看不厭。
各地的酒文化都擁有出不同的地域性與豐富個性,展現自身,百花齊放才是酒文化繁榮的正道。
(本文選自《中國酒業》雜志)
李澎,《中國酒業》雜志副總編,資深酒業媒體人。中國酒業協會名酒收藏委員會副主任,從事酒業快銷、IT電商、自動識別等眾多專業媒體新聞報導及出版工作多年,曾主持編寫《中國酒業課題研究匯編》(2011-2012)、《2013中國酒業研究報告》、《中國酒業發展現狀白皮書》(2013-2014)等行業出版物。
客服微信:V99-jing
精彩推薦
免責聲明:本公眾平臺轉載自其它媒體或個人的文章,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我們將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來源和原創作者,如果文章作者認為本公眾平臺某部分內容有侵權嫌疑,敬請在5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通知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更改或刪除。
感謝您抽出
·來閱讀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