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隨地,想喝就能喝到,想喝就能喝得暢快,這應該是絕大多數癡酒之人心中的理想境界。他們似乎隨時都可以準備好喝酒的心情和狀態,所欠缺的就只是酒了。尤其是對于那些酒癮很大的人來說,為了防止出現自己酒癮來襲時無酒可飲的尷尬情況,“負酒而行”就成為了一種簡單直接的方法。
“負酒而行”,顧名思義就是隨身攜帶著酒,這對于現代人來說可能會有一些麻煩(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和上班工作時是被嚴禁攜帶酒精類液體的)。但這種情況對于古人而言卻是常態了。身上常備酒是古代酒客的日常。隨時隨地能夠喝到酒是一個古代酒徒的基本素養。
這方面的知名人士有很多,比如那位飲酒成癮的劉伶。《晉書·劉伶傳》記載:“(伶);常乘鹿車(古時一種制度很小的車子),攜一壺酒,使人荷鍤(鐵鍬)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其遺形骸如此。”劉伶出門的時候隨身帶著一壺酒,還會讓一個仆人帶著鐵鍬跟著自己,告訴隨從說:我死了之后直接把我就地埋葬。這種超脫凡俗的醉客風姿是令后世之人無不為之側目的。
當然,一壺酒顯然是無法滿足劉伶的酒量的,他可能只是限于自己攜帶能力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衍生出了讓仆人隨行幫自己攜帶的情況。比如陸游就讓自己的童仆隨身攜帶兩瓢酒。“長物消磨盡,猶存兩大瓢。藥能扶囷憊,酒可沃枯焦。童負來山店,人看度野橋。畫工殊好事,傳寫入生綃。”(《家有兩瓢分貯酒藥出則使一童負之戲賦五字句》)一老翁一童仆,兩瓢酒,隨行隨飲,優游至極。
也有講究排場的,比如那位自號“醉翁”的歐陽修,在擔任滁州知府(他自稱“太守”)期間,經常專門帶著美酒和仆從跋山涉水去山上喝酒:“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大量的仆從和隨行官員帶著大量的美酒登山而飲,這位醉酒老翁則“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
要是實在連酒都比較缺少的情況下,就只能是人追著酒跑了。魏晉名士阮籍本來是不愿意做官的,后來晉文帝親自邀請他出山,他卻只愿意去做一個小小的步兵校尉,原因是“聞步兵廚中有酒三百石”。在打聽到步兵校尉衙署內有很多好酒的時候,他“即忻然求為校尉。”為酒而出仕,逐酒而飲,這倒也是一種無損于名士風流的出仕方式。
酒是舒心的良藥,但也不能一味地依賴它。畢竟,不管是負酒而行還是逐酒而飲,飲者才是最關鍵的,酒僅僅是助興之物啊。
#頭條酒館##白酒##醬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