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不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是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的名作,道盡了在外游子的歸鄉心切之情。
時光釀造美酒,五糧香醉人間。
近日,中國酒業協會在酒都宜賓舉辦的“傳世濃香·溯源之旅”活動上,30瓶從全國征集精選出的五糧液老酒,帶著濃濃的情感故事,榮歸故里。
活動現場,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宋書玉動情地發表了《老酒回家》主旨演講。他說:“每一瓶酒都是有故事的老酒,老酒回家,不僅是為了回家,更是為了再出發,開啟一瓶老酒新的旅程,書寫一瓶老酒新的精彩。”
宋書玉說,酒類消費已經進入了不缺酒,但缺好酒的時代,更缺老酒的時代。
老酒回家
見證四十年酒類消費變遷
回到故鄉的五糧液老酒中,有1978年出廠、酒齡41年的“長江大橋牌”五糧液,這款40年以上的老酒存世量非常稀少,不僅經歷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見證了改革開放的輝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而且作為五糧液的經典產品,為國家出口創匯,贏得了海外市場,參與并成就了五糧液從地方酒廠成長為中國酒業大王的歷史傳奇。這些“五糧游子”,每一瓶酒都是有故事的老酒,悄悄地訴說著四十年的滄桑。
從出廠到四十年后,老酒回家這個過程,見證了四十年中國飲酒消費的歷史變遷。
宋書玉說,“四十年,我們經歷了沒酒喝,到有酒喝,到今天的喝好酒,經歷了喝新酒到喝名酒,再到今天的喝老酒這一過程,如今,酒類消費已經進入了不缺酒,但缺好酒的時代,更缺老酒的時代。”
品味老酒、收藏名酒已經成為酒類消費趨勢。
老酒某種意義上與好酒有著高度的關聯,尤其是名酒。近年來,老酒收藏、老酒品鑒和老酒鑒定的實踐,使更多的人明白了“酒是陳的香”這句話的真諦。老酒越喝越少,老酒的稀缺價值就在于其本身的稀缺和品質的美妙。
“品味老酒、收藏名酒已經成為酒類消費趨勢。”宋書玉認為。今年初,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中國老酒指數報告提到,2016-2017年,老酒的市場規模漲幅高達85%,2017年的市場規模達到了370億元,2018年達到了500億元。
有人預測,未來三年老酒價格將不斷上升,消費人群持續增加,老酒市場規模也會不斷擴大,將達到千億以上。光大銀行、阿里拍賣相繼進入老酒市場,預示著老酒熱潮即將來臨。
第一代到第七代經典五糧液一覽。
老酒回家
見證五糧液十里酒城巨變
四十年的歷史變遷,五糧液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長為中國白酒行業的龍頭企業,今年將邁過千億臺階。宜賓也從長江邊一座小城,成長為中國白酒之都。
老酒回家、游子回鄉一定要拜祖。五糧液老酒的家史,是一部了不起的歷史:宜賓從先秦時期,就有了僚人釀制的清酒;到秦漢時僰人釀制的蒟醬;南北朝時期,彝族采用小麥、青稞或大米等糧食釀制的咂酒;再到唐代戎州官坊所出重碧酒,宋代宜賓紳士姚君玉私家釀的姚子雪曲,明朝宜賓人陳氏繼承姚氏產業,“溫德豐”糟坊釀出的雜糧酒……
從千年釀藝不斷提升,到鄧子均秘方慧成。“利川永”“長發升”幾百年糟坊飄香。新中國成立之初,八家糟坊組建宜賓五糧液酒廠。六十余載,范玉平、王國春、劉沛龍、劉友金、范國瓊等釀酒、品酒大師輩出,八代產品榮耀登場。
全國評酒大會專家贊譽五糧液: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宋書玉認為,一句恰到好處給與了五糧液至高評價。恰到好處可說是五糧液品質的代名詞。
老酒回家
每一瓶酒都有故事
有這樣一瓶老酒。四十年前,有位將軍把自己珍藏的五糧液送給了到海外工作的女兒,并告訴她,想家的時候喝上一杯,于是一瓶五糧液遠渡重洋來到澳洲。后來女兒又先后到美洲、歐洲工作,這瓶酒也一直伴隨著她。多年后,女兒把這瓶酒送給了她要回國內工作的兒子,告訴兒子:“這是你外公送給我的酒,你把它帶回國。”這位將軍95歲生日的時候,他的外孫帶著這瓶酒來給他祝壽,老將軍熱淚盈眶。
這就是一瓶老酒游歷了幾萬公里,與祖孫三代的故事。
其實,每一瓶五糧液老酒都有自己的故事。當我們看到這些老酒的時候,觸物生情,就會喚起塵封的記憶。
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礙游子回到母親的擁抱。宋書玉說:“每一瓶老酒的經歷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一段鄉愁,有一杯記憶中的味道,有一幅定格畫面,有一段難以忘懷的情感。這里有家國情懷,有父子情深,有同學友誼,有戰友情誼。當然也有愛情故事。”
“五糧液為追求極致品質而釀,為美好生活而釀。品味老酒也許是為了收藏今天的名酒,收藏名酒也許是為了把名酒變成明天的老酒。”宋書玉認為,這就是品味老酒、收藏名酒的道理所在,也是老酒回家的重要啟示。(四川經濟日報記者 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