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篇名為《掃碼價1399元,實際價11.5元,進口葡萄酒市場,用虛擬報價掩蓋暴利》的報道引發了大家對國內葡萄酒市場亂象的大討論。因為國內監管機構對葡萄酒市場的管理不夠規范,葡萄酒的營銷炒作空間比較大,加之高額利益的誘惑使得不少不良商家挖空心思利用旁門左道賺取黑心錢。
葡萄酒
國內葡萄酒市場亂象的根源在哪里,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國內葡萄酒消費者消費觀念不成熟且缺乏鑒賞力
在國內喝葡萄酒的人很多,但是懂酒的人有多少呢?因為大部分消費者對葡萄酒是一知半解,使得其對某一款葡萄酒的價值難以判斷,而且葡萄酒品牌眾多,價格往往也并不透明,這無疑加劇了消費者的選購難度。基于此產生了兩個極端:買便宜酒的只圖便宜,這部分消費者認為葡萄酒都差不多,越便宜的性價比越高,所以市面上有很多價格極低的葡萄酒,大多是品質極低的酒甚至是葡萄汁、酒精調制的酒;買高價酒的只圖安心,這部分消費者因為缺乏鑒賞能力所以本著越貴越好的理念買酒,所以市面上有很多標價高昂,實際成本卻很低的“高檔”葡萄酒。
葡萄酒
從根本上來看,國內消費者之所以對葡萄酒消費存在觀念不成熟的問題,在于國內并沒有像法國、意大利等國家那么悠久的葡萄酒飲用傳統,并且在國內白酒的市場份額與普及度要遠超葡萄酒。盡管有逸香國際葡萄酒與烈酒教育這樣的國內葡萄酒教育先驅,培養了一批懂葡萄酒的高素質葡萄酒消費者,但是國內整體的葡萄酒學習與鑒賞氛圍仍處于培養期。
酒商弄虛作假,虛標高價、傍名牌、仿冒進口名莊葡萄酒
葡萄酒的價格構成與定價方法對于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并不透明,這就使得超市和酒水專營店里在售的葡萄酒價格浮動很大,即使是同一款酒,在不同的地方售價也并不同。一些酒商把幾十元的葡萄酒搭配一個實木高檔包裝就可以標上千元的高價。這種情形在國內葡萄酒市場上屢見不鮮。
有些酒商通過榜名牌的方式給自己的產品起名,例如一款酒用法國知名酒莊為名字,結果它的法文標簽中卻沒有這個酒莊的名字。甚至有的酒商直接做起了高仿,高水平的仿品甚至連葡萄酒行家都難以分辨。對于進口葡萄酒,有一種是將國外的散裝酒運到國內,再在國內生產灌裝,這稱為“原酒進口”,這種酒與將國外葡萄酒原瓶引進中國市場銷售的“原瓶進口”相比并非是純進口葡萄酒,有的酒商會將“原酒進口”當做“原瓶進口”來賣,這一點需要消費者特點注意。
葡萄酒
國內葡萄酒缺乏健全的管理體系,監管力量比較薄弱
世界上主要葡萄酒生產國基本都有針對葡萄酒行業的明確的法律法規,它們涵蓋了葡萄園的種植、葡萄酒的釀造及裝瓶、包裝、銷售等環節,以法國為代表的歐盟葡萄酒生產國的葡萄酒法律法規則更是嚴格而系統。相較而言,中國目前針對葡萄酒行業的專門立法還在起步階段。面對葡萄酒行業的亂相,目前酒類監管專門法律法規的缺失,這也使得酒類監管的力量比較薄弱。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內葡萄酒市場存在亂相,但是像如長城、張裕等本土知名葡萄酒品牌,奔富、智猴等進口葡萄酒品牌,不論是從營收還是從市場口碑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不能因為亂象就否定國內外葡萄酒市場這么多年獲得的成績。
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認知會逐步提升、知名品牌的市場占比增多,市場慢慢會從“信息不對稱”邁向“市場透明化”。最近煙臺市葡萄與葡萄酒局發布告知書稱,將對企業不合法、不合規、傍名牌、出售高價低質商品等違規行為進行鐵腕整治,堅持嚴打重治,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追、一追到底。隨著監管部門的重視與管理機制的逐步健全,我們有理由相信國內葡萄酒市場會逐漸規范化。
(作者周錦程,系酒水行業研究者、《中國酒業》智庫專家歐陽千里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