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江小白的高粱地一片火紅。
十年,從一瓶小酒到一瓶好酒,江小白在高粱地建設的這個“第一車間”,讓企業在原料供應上擁有更多的主動,未來也必然會帶來產業融合的無限可能。九月的重慶江津黃莊,萬畝高粱地在秋風吹拂下,泛起層層赤浪。
這里地處云貴高原的大婁山北脈與長江的交匯處,氣候溫暖濕潤,土壤富硒,是農作物的優良種植地。
早在2015年,幅員種植面積逾萬畝的江小白高粱產業園便落戶這里,成為國內少有的酒企自種基地。
事實上,本季優質高粱豐收的背后,意味著江小白從一棵高粱種子開始,在釀造源頭建立“第一釀造車間”戰略的成功。
創造“不存在”
江小白高粱產業園正在收割高粱。
“畝產830斤!”在當地農業部門工作人員的測產監督下,今年江小白高粱產業園的測產數據創下了重慶高粱畝產新紀錄。
事實上,為了優質的釀酒高粱,江小白多年前就開始謀篇布局。2015年,江小白的生產體量開始迅速遞增。基于此,如何高質量保障原料的穩定供應、高品質供應,成了江小白的重要課題,產業鏈向上游拓展已勢在必行。
能夠發展釀酒產業的地區,總有一些相同的特質:土壤酸堿度適中,水質軟硬度適合,以及長期積累的產業根基。貴州的仁懷、四川的宜賓和瀘州都是如此。
這個全國公認的白酒金三角地帶,也包含了重慶江津。
從地理位置上看,江津到瀘州和茅臺鎮的直線距離,均只有100公里左右。此地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且土壤富硒,屬于西南優質釀酒糯高粱優勢區。
在江津農委的提議下,江小白高粱產業園最終確定在了酒廠5公里外的黃莊——在過去十多年里,江津農委集結相關技術力量將其打造成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并為它取了一個很符合特質的名字“金色黃莊”。
很快,江小白開始緊鑼密鼓地選育高粱品種、流轉改造土地、組建團隊。
完全成熟的高粱。
在捋完全國各科研所對高粱種植的研究之后,江小白最終選定了由四川省農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員、國內頂尖高粱研究專家丁國祥團隊選育的糯高粱品種。
經優化改良后,高粱株高約1.4~1.6米,穗大、質糯、粒紅、支鏈淀粉豐富,適宜機械化收割,更適宜釀造純味的清香高粱酒。
集中連片的高粱地。
之后,江小白對丘陵與坡地地形進行了平場作業,進行宜機化、規模化的高粱耕種。
目前,產業園的面積已逾1萬余畝,已播種6000畝。一眼望過去都是適合大中型農業機械耕作、播種、管護、收獲的標準農田。
“沖突”試驗
胡源(左)和劉秀(右)在高粱地。
2016年前后,江小白高粱產業園負責人唐鵬飛開始在全國招募技術人員到黃莊種高粱,出生于1989年的劉秀,和小他3歲的胡源先后加入其中。
劉秀是白沙鎮本地人,父親是十里八鄉有名的農技服務專家。從小跟著父親耳濡目染果樹嫁接、病蟲害防治、肥料用量的種種知識,讓他對農業保持著天然的好感。
相比之下,胡源的“從業”之路要曲折許多。
胡源在采收高粱。
即便從小就表現出對農業科技的興趣,同樣務農的父母卻不以為然,甚至對他隨著年紀增長而愈加濃烈的“種地”興趣,儼然有一種嚴防死守的架勢。
大學畢業后,胡源拿到了中國郵政集團重慶分公司的offer。在大多數人眼里,這都一份難得的好工作,然而在這里度過的兩年,胡源滿是迷茫。
“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狀態,我想要去戶外,去體驗風吹日曬、霜打雨淋。”
不出意外,在父母的強烈反對下,胡源離開了郵政。
得知江小白高粱產業園招聘的時候,已經是2018年6月。彼時,家離得更近的劉秀早已先一步嗅到機會,成了產業園的“2號員工”。
胡源在駕駛聯合收割機。
就這樣,胡源就和劉秀“作了伙”:一個雖然沒有系統學習理論知識卻滿身實戰經驗,一個滿懷樂趣學了一肚子理論卻沒有機會實踐的江記農莊“高粱種植二人組”誕生了。
從個性上來看,“高粱種植二人組”十分互補。當了爸爸的劉秀耐心溫和、老成持重,對不同的意見接受度很高;頭頂留一撮頭發扎成一個小辮的胡源會冒出很多想法,還有點完美主義。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在田間管理的一些事務上經常會產生沖突。胡源覺得劉秀的很多做法都太偏向于傳統,但以劉秀多年的經驗來看,胡源的想法總有點不接地氣。
各執一詞的時候,他們會按照各自的辦法先嘗試一遍,最終看結果說話。
就是在這些磨合中,江小白高粱產業園“進化”成如今的模樣。
今年,江小白高粱產業園實現了機械化播種。
最初他們是采用傳統移栽方式,每人每天能移栽半畝到一畝地已經算是高效。后來他們在網上看到一個推動式玉米播種機,買回來根據高粱種植需求改造口徑,一試之下,兩個人一天能“推”上二三十畝地。再后來,他們甚至用拖拉機作為動力來源,在產業園實現了重慶首次高粱機械化直接播種技術。
如今劉秀和胡源已基本過了磨合期,很少再有爭執,更多的是一起學習農耕機械以及研究更前沿的農業科技應用。
隨著產業園面積的不斷擴張,農用機械的使用率也大幅增加。從播種到收割,再到滅茬和翻土,各個環節用到的機械購置費用已達100多萬。
改變的信號
在江小白的“前輩們”眼中,這些年輕人的熱情和奇思妙想,正在帶給這片土地改變的信號。
“傳統高粱種植模式就是靠人力,但這些年輕人在這里搞起了信息化建設,帶來了現代化的全新管理模式。”唐鵬飛說。
胡源的工位旁邊,擺著一個監控顯示屏,上面是每個地塊的實時監控信息。
從空中俯瞰,江小白高粱產業園宛如畫卷。
唐鵬飛告訴我們,未來還會引入更先進的“產業數字地圖”,不僅可以顯示地塊的實時狀態,還能針對土地面積、土壤性質、工人每天的工作情況等指標,為不同地塊制定個性化的管理方式,節約成本。
在示范基地中,矗立著重慶氣象局專設的一個氣象站,產業園通過申請便可以拿到氣象站收集到的數據信息。但為了更及時地獲取溫度、濕度等氣候數據,以及墑情、PH值等土壤性質數據,他們又自費新增了一個新的小型氣象站。
高粱產業園一景。
此外,在示范基地里,還有利用太陽能供電和無線通信技術的土壤檢測儀、水質監測儀、蟲情監測燈及視頻監控等物聯網設施。
在“90后”團隊看來,通過持續觀測和記錄氣候、土壤、蟲情等數據,可以實現種植過程中的全天候全方位監管,不斷優化種植技術,減少犯經驗主義錯誤。
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氣象站的旁邊,還將出現一個5G基站。
唐鵬飛說,無人機在農業種植方面的應用主要是“植保打藥”,而5G網絡的超高傳輸速度可以避免因為信號不好延時導致打藥不均的情況。同時,5G網絡還可用于病蟲害監測,“傳統方式就是肉眼‘掃描’,非常原始和低效,基于5G的高光譜的病蟲害監測可以大大減少人力成本,提高準確率”。
十幾臺聯合收割機正在同時作業。
對于這些年輕人的新奇想法,唐鵬飛的態度總是鼓勵,但為了彌補他們在理論和經驗方面的短板,產業園還建立了技術資料庫和專家庫,不僅可以檢索過往的資料儲備,還可以直接與專家取得聯系。
以高粱為例,從種子、生產、收儲、病蟲草害,包括種植條件等一系列問題,都可以在專家庫里檢索。
唐鵬飛表示,現代農業要靠技術支撐,純粹靠天吃飯是不行的。而被這些年輕人改變的白沙鎮和黃莊,也漸漸變成了“不用出去”和“可以回來”的地方。
更緊密的連接
最開始,唐鵬飛只是想找一片高粱地,至于怎么做產業融合,哪些路徑能走通,他也并沒有那么確定。直到那年4月,望著金燦燦的油菜花,忽然一切都連了起來。
“油菜是當年10月份下種,第二年4月份前后收割。也就是說,剩下半年的時間,那些土地并沒有明確規劃”。在江小白到來后,一產和三產可以天然結合起來,前半季有黃莊油菜花觀光旅游,后半季種高粱則能滿足釀酒需求。
思路打通以后,江小白聯合政府、合作社、農民形成“公司+科研院所+村集體+專業合作社+服務機構”的利益聯接機制,各板塊分工協作,利益共享。
本地農戶王真華展示剛收割的高粱。
為了提升農戶種植高粱的積極性,江小白還聯合當地政府保底收購高粱,將高粱收購價格從1.9元/斤提高到2.5元/斤,并給予農戶300元/畝的種植補貼,還爭取到政府提供的宜機化改造、農藥化肥種子及社會化服務等各類補助。
多管齊下,利益共同體逐漸形成。目前,江小白高粱產業園加上發展輻射帶動當地農戶的萬余畝土地,已接近江津區高粱種植面積的一半。
再加上計劃中的花房、高粱博物館、民宿······一個簡單的觀光農業項目已然初具雛形。
這樣的項目對本地人而言,意味著一種巨變。
“周邊連著幾個鄉鎮,隨處可見穿著藍色工裝的同事”,劉秀這樣總結,“有種感覺就是白沙鎮變小了,到處都是熟人”,而且也變好了,“尤其是前兩年經濟不大好的時候,逛潤稼超市(本地的一家大型超市),買肉的基本都穿著藍色工裝”。
在江小白高粱產業園就業的村民。
紅紅火火的黃莊,又吸引到了江津區政府投資2個億打造的農業嘉年華項目。擬按景區建設,和江小白高粱產業園連成一片,并交給江小白承包運營,預計2021年3月開園。
“農業嘉年華,加上農業觀光旅游項目,會吸引大量的人流過來,從而在吃住行各方面產生消費,這對當地老百姓致富會是很大的推動。”唐鵬飛說。
好酒的秘密
江小白高粱產業園所在的區域,是南派清香型高粱酒的發源地。清末民初時期,江津地區繳納的酒稅與瀘州并列省內前茅,當地所產的“江津燒酒”綿甜爽凈,從這里出發,沿著長江黃金水路,風靡全國。
位于中國白酒金三角區域內的白沙鎮。
“不過,到了近代,這個產區已難以和同處中國白酒金三角區域內的瀘州、宜賓、遵義等‘重鎮’并駕齊驅。”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兼白酒分會秘書長甘權說,這與曾經一段時期,江津白酒產業整體上優勢資源挖掘利用不充分,資金、技術、人才等“密度不足”直接相關。
但這里釀造底子仍在,立足這種“產區底蘊”,江小白通過10年持續不斷的重資產投入,最終將南派清香酒重新帶入國人視野,和汾酒等清香翹楚一同肩負起清香型白酒集體振興的旗幟。
江小白坐落于長江邊的酒廠。
在今年6月舉辦的2021中國(成渝)美食工業博覽會上,重慶江津區政府主要負責人宣布,當地要“建設西南清香型高粱酒優勢產區和最大的產業示范基地”:充分利用清香型高粱酒發源地和標準制定優勢,以助推“振興渝酒”為目標,以江小白酒業為龍頭,積極促進白酒產業工、農、文、旅協調融合發展,形成以白沙鎮為中心的“重慶酒城”產業生態圈,到2025年力爭實現白酒產業營業收入100億元。
這樣的定位,既源于江小白傳承創新的釀酒技藝,更源于產業鏈上游的一棵棵高粱。
十年,從一瓶小酒到一瓶好酒,江小白在高粱地建設的這個“第一車間”,讓企業在原料供應上擁有更多的主動,未來也必然會帶來產業融合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