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舉辦過五次全國評酒會,在當時釀酒工業尚處于整頓恢復階段的艱苦條件下尚能舉辦五屆,如今條件優越卻為何不再舉辦了呢?
從古至今,酒一直是國民經濟和國家稅收的重要支撐。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國家經濟千瘡百孔,各行各業百廢待興。為振興釀酒工業,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倡導,1952年國家輕工業部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評酒會。
處于當時的艱苦環境和不景氣的釀酒行業,朱梅、辛海庭等評酒界老前輩,仍根據“品德優良”、“廣受好評”、“歷史悠久”、“具有釀造特色”等條件,層層甄選出四款白酒榮膺“中國名酒”稱號,分別是貴州茅臺、瀘州老窖、山西汾酒、陜西西鳳酒。
上述四大名酒,自此成為中國白酒四大基本香型的典型代表。其中,貴州茅臺代表的是醬香型,瀘州老窖代表的是濃香型,山西汾酒代表的是清香型,陜西西鳳酒則代表著其他香型。
此次評酒會在全國引起強大震動,促進了酒類產品市場銷售聲譽的大幅提高,在酒企業中不但樹立了榜樣,而且各地掀起了學先進、趕先進的群眾運動,全行業掀起了生產新高潮。
此后,國家又分別于1963年、1979年、1984年、1989年,舉辦了四次全國評酒會。首屆“四大名酒”中的茅臺、瀘州老窖、山西汾酒蟬聯了五屆“中國名酒”稱號,西鳳酒蟬聯了四屆,它們作為標桿引領著整個白酒行業。五次全國性評酒會,完全根據口感和品質評出名酒,最大程度上保證了評比的公平性和權威性。但為何1989年舉辦的第五屆評酒會,竟成了“后無來者”的“絕唱”呢?
上世紀80、90年代,改革開放后,我國商品經濟飛速發展,在各酒企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市場條件下,受經濟利益的影響,全國評酒會的含金量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為保護“中國名酒”這一稱號的權威性,國家毅然決定停辦全國評酒會。“中國名酒”這一金字招牌已成“絕唱”,是全國白酒行業不可復制的巔峰。
相比于今天的先進技術理念和設備工藝,幾十年前的全國評酒會顯得分外“簡樸”。“當時甚至沒有給四大名酒頒發獎牌或獎狀,只是把評選的結果公布出來而已。即便如此,四大名酒仍是中國白酒行業的‘領導者’,可見當時評酒會的含金量”。雖評酒會不再舉辦,但其影響力至今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