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說新語》所書,鐘毓和鐘會幼時的某一天,他們都以為父親鐘繇睡著了,于是便相約偷喝酒。其實鐘繇并未熟睡,不過是想觀察他們兄弟二人偷喝酒時的情態。鐘繇發現,鐘毓喝酒,“拜而后飲”,鐘會則“飲而不拜”。于是各問其緣由。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而會則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好一個酒以成禮,這個典故很有趣,古人飲酒時都講究一定的禮節。這種禮節,使飲酒成為一種莊重的活動、一種儀式;所以,飲酒不能失禮。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發展史中,酒與文化幾乎是同時進行的,中國的上下五千年就是酒的上下五千年,曹子建走馬行酒禮;李太白舉杯邀明月;蘇東坡把酒問青天;酒已經深深的滲入了中國文化的骨髓。在任何重要的歷史節點上都能找到酒的身影,劉邦醉斬白蛇;曹劉煮酒論英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甚至,這杯中物還一次又一次的誘導了歷史的走向。
酒,尤其是中國的酒,除了商品屬性外,更大的價值在于它的文化屬性,古人于酒的態度常常伴隨這一種充滿儀式感的尊崇,喜必飲,哀必飲,相逢必飲,離別必飲。在那個生產力尚不發達的農業時代,用糧食去釀酒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是那個時代獨有的浪漫。酒為社稷之精華,時光之靈韻,以敬友,以通神,以饗祖,如果說伏特加威士忌是西方世界的生命之水的話,那么中國白酒則是炎黃子孫的靈魂之水。而且,中國的酒本身也是有靈魂的,汲五糧而得生,受日月以得長,它和人一樣,從五谷中獲得生命,而時間則給它的靈魂以更加深邃的味道。它值得被尊崇,待之應以禮。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拜即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祭為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為謝大地生養之德;啐為嘗嘗酒味,并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卒爵則指最后仰杯而盡。在酒宴上,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敬酒叫旅酬。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當以三杯為度。時至今日,只有在中國某些相對閉塞的農村地區,才能看到部分酒禮古風存在。真是應了孔子的那句“禮失,求諸野”。
今人飲酒多不敬,席上以“懟”為先,將酒作為一種工具,甚至作為一種武器,善此道者如關羽之單刀赴會,如孔明之舌戰群儒,與席者苦不堪言,飲酒本身是一件開懷樂事,但在這種情況下,飲酒就變成了一種負擔,這可能也是中國白酒常被某些群體抵制的原因吧,現在我們談白酒的國際化,千萬不可把這種風氣也給國際化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水井坊在太廟這個及富深意的地方做了一些相關的活動,大有“匡正世風,重振酒禮”之意味,究竟后續如何,值得我們去關注。
時間是一條河流,農業時代已經過去了,那個時代的浪漫再也不復存在,我們不能在歷史河流中逆流而退,但,至少我們還可以回望,可以神往。最后我想再順帶提一下文章開頭《世說新語》中“不拜而飲”的鐘會和“拜而后飲”鐘旒。同為太傅鐘繇之子,鐘會后來居功自大,雖有滅蜀之不世之功,最后卻因試圖謀反自立而被部將誅殺;而鐘旒,一生侍主盡忠,官至御史中丞,死后被謚封為車騎將軍,并且其子孫在鐘會因謀反遭誅殺九族時被赦免。
客服微信:V99-jing
精彩推薦
免責聲明:本公眾平臺轉載自其它媒體或個人的文章,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我們將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來源和原創作者,如果文章作者認為本公眾平臺某部分內容有侵權嫌疑,敬請在5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通知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更改或刪除。
感謝您抽出
·來閱讀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