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上,西鳳酒與茅臺、瀘州老窖、汾酒一起榮獲了國家名酒稱號,成為“四大名酒”。在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中又蟬聯國家名酒稱號。但在1979年的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按香型分組評比時,由于香型不明,暫列在清香型白酒中參評,結果只被評為國家優質酒。
在第三次全評酒會敗北后,西鳳酒究竟是什么香型?成為擺在西鳳酒廠和陜西輕工主管部門必須面對的問題。于是西鳳酒廠在陜西省主管部門的重視與支持下認真總結傳統生產經驗,剖析香氣成分,系統地提出了西鳳酒既非清香又不同于濃香的特征所在,在1984年第四屆全國評酒會上,列入其他香型酒中再次榮獲“國家名酒”稱號。1989年第五屆全國評酒會蟬聯國家金質獎。
自1980年起經過10余年的科學研究工作,邀請專家學者對研究成果予以鑒定,于1993年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正式確定為鳳香型酒。繼清香、濃香、醬香、米香之后成為五大香型之一。
鳳香型酒的特點
如果說兼香型、馥郁香型、兼香型和芝麻香型都是把兩種或更多種香型的特征融合而成。而鳳香型則是誰的特征也不靠,就在濃香和清香之間,又有自己的特點,自成一派。在分析研究中顯示大部分的香氣成分都介于清香和濃香之間。鳳香型大曲酒其風味質量特征為醇香秀雅、甘潤挺爽、諸味協調尾凈悠長。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不偏酸、不偏苦不辛辣、不嗆喉而有回甘味。
鳳香型白酒之所以有這種風格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曲工藝:鳳香大曲采用清香型大曲的制曲原料(大麥和豌豆),但采用接近濃香型大曲的高溫培養工藝而不選用其制曲小麥原料。因此,鳳香型大曲具有清香與濃香型大曲兩者兼有的特點。
發酵期短:采用續渣配料混燒工藝,一年一個大生產周期,每年9月份開始投糧立窖生產,到次年7月挑窖扔糟停產,共進行7排發酵。傳統鳳香型酒的發酵期為11-14天,目前適當延長至18-23天,是國家名酒中發酵周期最短的。
新泥窖池:發酵容器雖采用泥窖,但有別于濃香的“百年”老窖,鳳香型泥窖每年一個生產周期之后會去掉窖內壁、底的老窖皮泥,再換上新土,更新一次。可以控制成品酒中己酸乙酯的含量(己酸乙酯是濃香型主要風味成分),保持鳳香型酒的風格。
酒海容器:用荊條編成大簍,內壁糊上百層麻紙,涂以豬血、石灰,然后用蛋清、蜂蠟熟菜子油按比例配制成涂料涂擦,酒海中溶解出的物質要比陶缸的多。
落寞的鳳凰
作為老牌“四大名酒”西鳳酒是唯一沒有上市的企業,如今西鳳酒實在難當“名酒”稱號,甚至沒落成二三線地方品牌。關于西鳳沒落的說法有很多,比如錯過發展時期、貼牌系列酒太多、經營管理不善、市場開發力度不足、基酒外購、品牌雜亂形象差等等,似乎每一個都對。
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鳳香型白酒的品類工藝文化沒有做好,認可度不高。提起濃香型白酒大家能想到“千年老窖萬年糟”,清香型白酒可以知道“地缸發酵”、醬香則是做得最好,“12987”無人不知。而鳳香型白酒,對于大家來說太陌生。
另外,鳳香型白酒的追隨者太少,沒有形成廣泛的市場覆蓋度和接受度。早期的四大名酒,每一種香型都是一群的追隨者,能把整個品類的市場份額做大,不至于西鳳酒一家孤軍作戰。
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西鳳酒廠確實做了很多鳳香型白酒品類版圖擴大的工作。比如在1989年牽頭成立鳳香型白酒協作組,橫向聯合,促進鳳香型白酒品類的發展。還舉辦培訓班,并派出技術員到全國多個酒廠進行技術指導,當時鳳香型白酒逐步擴展到9省、自治區的30多家酒廠。不過接下來正好是白酒的寒冬時節,很多酒廠都因市場或自身等因素被淘汰。
不過我還是相信,這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特色的國家名酒能夠浴火重生,再次登上一線的舞臺。
以上內容均為本人收集相關資料總結的個人觀點,并不一定與真實情況對等,僅供酒友之間探討,如引用的圖文有侵犯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本人,以便及時刪除相關內容。另外,本號已經申請“原創保護”,轉發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