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讀書:立場決定喝什么酒
原創 李尋
讀英國作家戴夫·布魯姆一本寫酒的書《朗姆酒》時,無意中看到了一段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與喝酒大有關系的往事:
由于跟英國出現貿易摩擦,當時在北美殖民地民間喝朗姆酒代表著對英國宗主國的反抗,人們在酒館里喝朗姆酒經常會遇到共同“抗英”的同志。然而,好景不長。獨立戰爭結束之后,1790年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哈密爾頓宣布對糖蜜和英屬加勒比海地區進口商品征稅——英國的朗姆酒全產于加勒比海地區,朗姆酒“搖身一變”,成了代表舊體制的飲品!一個嶄新的國家需要一種新的酒,由此,以本土糧食為原料的美國威士忌時代就這樣到來了。
戴夫·布魯姆《朗姆酒》書中以上內容的標題是“無代表,不納稅”,全文摘引如下:
生產的增加意味著對糖蜜需求量的增長。北美殖民地本打算與英屬加勒比地區進行貿易,但在1713年,由于法國禁止進口朗姆酒和糖蜜,致使后者的供應過剩,價格下跌。以馬薩諸塞州梅德福德的幾家酒廠為首,北美酒商借此契機實現了利潤的飛躍。為了應對這一變化,英國在1733年出臺了《糖蜜法案》,對原材料征收重稅,重創朗姆酒業。
朗姆酒卷入了一場一觸即發的政治風暴。與糖業大亨不同,北美殖民地的居民在英國議會沒有代表—一他們感到自己遭到了不公的對待,于是無視該法案。走私活動大行其道。1735年,英國政府只收上來2英鎊的關稅。
1763年出臺的《食糖法案》讓事態雪上加霜。關稅降低了,糖業大亨希望盡快恢復貿易,英國也需要現金來支付七年戰爭的開銷。北美殖民地的居民目睹了英國海軍與國內當局如此蠻橫地推行這項法案,這很可能會摧毀北美的朗姆酒產業——當時143家酒廠的年產量已經達到18,169,977升。
朗姆酒成了抗議的焦點。喝朗姆酒,就是對宗主國的反抗,在酒館喝朗姆酒,你會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人們在觥籌交錯間丈量著“自由之碗”的深淺。
由朗姆酒引起的心理上的轉變也在發生。到了18世紀70年代,英國成了“另一邊”,而北美成了家園。與西印度群島不同,北美的殖民地居民們對這里有一份歸屬感。朗酒讓慷慨激昂的聲討更具煽動性。課稅成為觸發獨立戰爭的導火索之一,當英國不得不在產糖殖民地和北美殖民地之間做出選擇時,它選擇保留前者。
這是朗姆酒在新大陸的高光時刻。不久之后,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在1790年宣布對糖蜜以及英屬加勒比地區的進口商品征稅(誰說美國人不愛諷刺?),朗姆酒立即成了舊體制的飲品。一個嶄新的國家需要一種嶄新的酒:以本土的作物為原料,由自己的人民釀制!
威士忌的時代到來了。①
①《朗姆酒》,戴夫·布魯姆著,第18、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