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侯遠行,薄酒奉餞,“薄酒”怎么可能是實質意義上的“一般的酒”?即使是指度數低的酒,而非一般的酒。道理很簡單,你給別人踐行,告訴人家這酒很一般,你就湊合喝兩口吧!不是缺心眼就是不會做人......
薄酒
我們通常所說的“薄酒”往往是謙辭,就像是說“舉手之勞”一樣。值得注意的是,我說為你準備了“薄酒”,這是自我謙虛,你千萬不能說這是“薄酒”,不然就要鬧笑話了!它還有一種說法是敬備薄酒或敬備薄酌,在如今常見于喜宴的請柬上,它表示主人家自謙的說所準備的酒菜不算很豐盛,就是小吃或小喝。
和薄酒類似的說法是“淡酒”,李清照詞里有“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的說法,雖然喝了幾杯淡酒,也無法抵擋傍晚秋風的寒氣。這里不需要“謙辭”,所以用“淡酒”更加真實的體現“度數低”這一點。
黃酒
謙辭與謙辭還有不同,舉例來說,雖稱“賤內”但實則并非“賤內”,雖稱“粗茶淡飯”實則可以真的是“粗茶淡飯”。很顯然“薄酒”是后一種謙辭,目的是減少對方的心理負擔,有點像今天勸酒時常說的“沒事的,度數低,多喝點”!不過古人可沒有我們幸福,有低度、中度、中高度、高度酒可以選擇,他們可是只能喝低度的,最起碼元代以前是這樣!
提高中國酒度數的關鍵——蒸餾器大致起源于元朝,盡管關于蒸餾酒起源時間還沒有實錘,但結合近代出土的金元時期、宋元時期出土的窖池、蒸餾器等物證,可以確定現代白酒(經過蒸餾之后的酒)起源不晚于元朝。《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自元時始創,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便是對這一觀點的佐證。
蒸餾器
蒸餾器發明之前中國酒屬于發酵酒,度數普遍較低,往往最高不超過20度,蒸餾器發明之后,高度酒才得以出現,40度的挺多,60度以上的也有。像如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等指的都是幾度的酒,可見古人說的“薄酒”在如今看來確實“薄”啊!
(作者周錦程,系酒水行業研究者、《中國酒業》智庫專家歐陽千里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