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從漢字的演化看酒
中國很早就有酒。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酒”字,有文字學家說它是這個樣子的:
這其實不是酒,是酉。酉是盛酒的器具,因此也可以用來指代酒。
而且,跟酒有關系的字,也都以“酉”為部首,比如:釀酒的釀、醉酒的醉、酌酒的酌和酗酒的酗:
此外還有醞釀、酩酊、酬酢。酬酢就是酒宴上相互敬酒,主人敬客人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還有配,是用不同的酒調出的顏色,以后才引申為配偶、配合、匹配、分配、調配。哈,原本媒婆就是調酒師。
當然,酉為部首的字也不都是酒。比如醍醐灌頂的醍醐,就是從酥酪中提取的奶油。酥和酪都是奶制品。即便馬奶子,也不是果酒或糧食酒。
醋也不是,但與酒有關。實際上,醋的第一種意思是酢,也就是客人回敬主人。第二種意思才是調味品,也叫酸。
難怪宋代民諺云: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趕著行在賣酒醋。
對此,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
酒量與心情和場合有關。意義在關系。
02
酒與中國人的“關系”
我們知道,人的一生,都要處理三種關系:1、人與物的關系;2、人與人的關系;3、人與自我的關系。
第一種關系,酒無能為力,起作用在后面兩種。一般地說,西方人喝酒,偏重于處理人與自我的關系;中國人喝酒,偏重于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如果自斟自飲,那是好(hào)酒。即便如此,也會想象有人同飲: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在這種意識下,人際關系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會做人,就很難立足于華人社會。如果不會喝酒,也很難在官場、商界和江湖上混。
03
包房席位安排很沒文化
其實,由于酒能協調人際關系,中國古代便有法定的酒會,比如鄉飲酒禮。
鄉飲酒禮就是國君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社會賢達一起喝酒,并就國家大事征求意見,相當于酒會形式的政治協商會議。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一,席位是按照年齡大小來安排的,叫序齒。第二,就是鄉字。
鄉親就是在一起吃飯或者喝酒的人。而且,是平等的。但是現在包房里的席位是這樣的:
簡單地說,就是主人面對房門,主賓坐在右首。上菜倒酒的時候,從主賓開始,然后主人,順時針方向旋轉。必須順時針,因為逆時針是向遺體告別。
我不知道發明這種安排的人,懂不懂中國傳統文化。這里面的前提,是默認房門在南。主人面對房門,就是坐北朝南,這叫君位。背對房門面對主人的,叫臣位。因為面門靠墻的席位最安全,背對房門的最危險。萬一來了刺客,他要擋槍擋刀擋子彈,所以這個位置往往坐副手或者辦公室主任。
請大家想想,這是不是帝王思想?
再說了,主人坐了君位,客人坐哪里呢?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主人要坐在東邊,叫東家。客人坐在西邊,叫西席。東家看見的是夕陽西下,西席看見的是旭日東升,這是把好位子讓給了客人,才是待客之道,也才是禮儀之邦。
現在客人倒是在西邊,卻又不是正西,何況主人還不在東邊。主人坐君位,客人坐西席,這是什么亂七八糟?簡直不倫不類,太沒文化。
所以我請客吃飯,一定把當中那個座位取消,然后分賓主坐下。
04
喝酒體現教養和氣質
總的來說,按需求,酒場大致可分為:有求于人的酒場;朋友閑坐的酒場;被人拉去陪酒的酒場;公務接待的酒場;逢年過節的各類聚餐,等等,但不管哪類酒場,都要提醒自己好把握好分寸,做一個受人喜歡的酒友。
其實一旦進入社交領域,喝酒就不是小事了。它體現出來的,是一個人的教養和氣質。
雖然不喜歡太平天國,卻不妨給大家講一個翼王石達開的故事。傳說他軍進西南地區時,當地少數民族曾請他喝酒。這種酒用五谷雜糧釀成,裝在壇子里,喝的時候用手抱住吸管吸。
于是,石達開當場賦詩一首:"千顆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 五岳抱住擎天柱,吸盡黃河水倒流。"這真是王者風范。至于他喝的是不是五糧液,就不知道了。
文章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