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歷史源遠流長的文明古國,是酒的故鄉。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酒和酒文化占據著重要地位,酒中佳話燦若星河。酒不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更是一種文化象征。
在古代,喝酒并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多的在于寄托情感。比如詩仙李白,在他寫的一千五百首詩中,光提到酒的就有一百七十余首,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愁來飲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這兩句詩中就寫道李白一天要喝上三百杯,一發愁就要喝二千石,我們換算一下,在古代一石差不多是現在的一百斤,二千石恐怕神仙也喝不了這么多吧,李白的這個牛皮吹得確實有點大。當然,古人認為喝酒還可以壯膽,在《水滸傳》中,武松連喝十八碗酒,照樣上景陽岡打猛虎。
而在我們如今的觀念當中,只要提到喝酒,一般都是以“兩”為計量單位的,能喝個一斤白酒的人,在酒桌上都可以橫著走了,每當我們看影視劇時,那些古人一進客棧就會大喊一聲:“小二,來兩斤牛肉,十斤好酒!”在心里多多少少都會對他們的“海量”產生敬畏之心,但古人的酒量真的這么好嗎?
事實上并非如此,古人喝的酒跟我們當代人喝的酒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在宋朝以前是沒有蒸餾酒的,那個時代的人們釀酒就是把米飯蒸熟,放涼,拌上酒曲,讓它發酵,發酵到一定程度,米飯都變成了酒糟,用酒篩過濾掉,放進壇子里密封起來,少則仨月,多則十年,打開壇子,成品酒就成了,也就是說他們喝的酒只不過是我們現在的米酒,米酒大家都知道,最高度數也不會超過十五度,一般度數在七八度左右,比白酒的度數低得多,所以古人才能喝那么多還能作詩、打虎的。
直到宋末元初時期,中國釀酒開始采用蒸餾技術,才有了高度白酒,這種酒就是把酒曲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次,得到度數很高的酒;但這種做法到了明朝時基本就銷聲匿跡了,因為明朝時人們不習慣喝那種烈酒,后來到了清朝時,蒸餾酒,也就是白酒,才漸漸成為很多人喝酒的主流飲品。
后來,隨著幾千年釀酒技術的發展,白酒也有了28度、33度、35度、38度、39度、40度、43度、45度,48度、50度、52度、53度、56度等不同的度數,但在這些度數中,但要論哪個度數的多,那真的不得不提52度、53度白酒了。至于為什么白酒52度、53度居多,主要原因是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締合最好的度數是在52度—54度,此時酒的口味最醇和。比如,醬香型酒經過發酵蒸餾得出的第三、四、五輪次的酒是最好的酒,大約是53度左右,濃香型酒在釀造過程中,經歷“掐頭去尾取中間”的生產工序,產出的酒度數也是在52度左右。眾所周知,白酒都是需要經過老酒和基酒相互勾調的,而這種勾調的酒一般度數都比較高,在50度以上,所以,基本可以斷定52、53度的酒是純糧食酒,沒有外來的添加物,反之,低度酒多是通過稀釋、過濾和香料調味加工的酒。還有白酒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豐富的香氣和特別的口感,這些是白酒里的一些特有物質所帶來的,而度數過低,這些特有物質是不容易保留的,特別是白酒中的脂香成分。另外,從儲藏的角度來看,52度、53度的酒體相對比較穩定,非常適合收藏、存放。
最后,小編還是要提醒大家,喝酒還是要喝純糧食酒,喝健康的酒,喝適量的酒,才能達到對身體有益和養生的作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