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什么時候都能找出喝一杯的理由:送別要喝,接風要喝,婚嫁要喝,殯喪也要喝。
據說,中國人一年喝下去的酒,能填滿整個太湖,而且幾乎所有省份都有酒風彪悍的地區。
男人的酒局就如同戰場,喝到酒酣淋漓之時,總要在酒量上分個高下。經常混跡酒局的人都知道,江湖傳言的“求醉”三要素,那便是:空腹、混酒和遲到。
就算是能豪飲的老司機,提起“混酒”一事,恐怕也會敬畏三分。無數人的實踐經驗告訴你,喝酒千萬不要混,混了你準醉。而且這酒桌上的混酒,都混出了名堂——什么“深水炸彈”、“三盅全會”各類花樣應有盡有。
此外,當有些人已經喝不動白酒時,勸酒的人會喊“來,換啤的!”,這樣也會達到混酒的效果。如此的夜宴,一般等著你的,就是難受的宿醉。
那么為什么混酒容易醉呢?這就要從醉酒說起,今天酒庫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
酒量到底是怎么來的
很多人說酒量是天生的,在現實生活的酒場中,你會發現有些人之前從未喝過酒,可第一次就能把你這個老司機喝趴下,why?這都歸功于人體內的一種酶——“乙醛脫氫酶”。
大家都知道酒里面主要物質是乙醇,乙醇可不是好東西,人體會把它當做毒素來進行解毒。解毒過程并不復雜,就兩步:第一步,乙醇轉換成乙醛;第二步,乙醛轉換成乙酸。乙醇和乙醛都有害,但最終轉換成的乙酸,就對人體無毒無害了。
酒精(乙醇)在人體內的分解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兩個“工人”:把乙醇加工成乙醛的工人叫“乙醇脫氫酶”,把乙醛加工成乙酸的工人叫“乙醛脫氫酶”。前一類工人很廉價,人體一般都不缺;但后一類工人——“乙醛脫氫酶”卻比較稀罕,有的人多,有的人少,而它的多少,就決定了你的酒量,乙醛脫氫酶較少或活性降低時會導致酒精分解變慢。
產生乙醛脫氫酶的基因在亞洲人種中產生了變異,導致亞洲人乙醛脫氫酶較少或活性低,使得亞洲人更容易醉酒,而歐洲人卻很少變異,所以你會發現“戰斗民族”俄羅斯人幾乎人人能豪飲。
混酒為何容易醉
原因一:啤酒、氣泡酒中的始作俑者——二氧化碳
酒精進入人體后,20%會在胃內吸收,剩下的80%在小腸內吸收。啤酒、香檳、碳酸飲料等都含有大量的碳酸,碳酸產生的二氧化碳氣泡,不但可以像開口器一樣,撐開你胃部末端的幽門,而且能刺激胃壁,加速胃的排空,讓酒精迅速進入小腸,加快酒精的吸收。
此外,啤酒中含有的組胺、綠原酸,可以擴張胃壁及小腸壁上的毛細血管,興奮神經,加快胃腸蠕動,促進乙醇吸收。
原因二:飲酒速度過快
喝酒易不易醉,除了遺傳基因,還與飲酒的速度有關。一般而言,飲酒速度越快,同樣時間內攝入的酒精越多,就越容易醉酒。
喝混酒的人,尤其是之前喝白酒,后來又換成啤酒或紅酒的人,由于從心理上覺得換了酒精度數更低的酒,就會不自覺地加快飲酒的速度。喝白酒時,一口口地抿,換了低度酒,就一口喝下一整杯了。
如果你混的酒是偏甜的果酒,甜味會影響你的大腦對酒精的判斷,從而無意識地喝下過量的酒,引起醉酒。
原因三:肌體“環境脅迫”的不適應
酒精作為外來有害物質進入人體,肌體細胞為了適應新環境,應對眼前的危機,會產生“環境脅迫”效應。
如果你只喝一種酒,肌體已經習慣對這個濃度的酒精進行處理,但是你突然來上好幾個濃度的酒,肌體就會有些張皇失措,從而導致酒精調節能力較之前變弱,使你更容易醉酒。
就好比射箭,你給射手一個靶子,他能很容易命中靶心,完成任務。但如果你冷不丁地同時往天上扔十只鴨子,讓他同時給你射下來,那即便是高手也會措手不及。
這種環境脅迫效應,通常對于不經常喝混酒的人效果更加明顯。而經常喝混酒的人,體內已經逐漸建立起了應對混酒的適應機制,因此這個效應反而會弱一些。
如何預防醉酒
喝酒前盡量不要空腹,食物可以影響酒精的吸收。飲酒的過程中,可以食用一定量的主食,主食中的糖類物質在體內會產生有解毒作用的葡萄糖醛酸。飲酒后大量飲水,并服用一定劑量的B族維生素,可以加快酒精的代謝。
飲酒前以及飲酒間隙食用主食可以緩解醉酒。酒局有風險,混酒需謹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是實在不想醉,最好的辦法就是:裝醉吧……
再次提醒,過量飲酒有害身體健康,請適量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