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遼闊,長風掃蕩,瑟瑟風來,怎能不飲一杯?說道喝酒,說道酒量,我們的第一反應便是蒙古。蒙古人愛喝酒、能喝酒,這似乎已經是一種常識,作為一個有著濃厚酒文化的民族,蒙古的酒自然也別有一番風味。
遼闊的草原為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天然地便利,也為釀酒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可以說,蒙古高原也是中國酒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從古到今,蒙古高原同樣有著令人稱道的釀酒史和酒文化史。而它的締造者之一就是生活在這里的蒙古族。蒙古族是一個喜歡飲酒的民族,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除了以上所說的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因素外,還與當時的社會條件,自身的生活習慣和民族性格有關系。
蒙古族主要有三種酒:一種是蒙古族自己用馬奶釀造的馬奶酒,叫忽迷思,也叫馬湩、馬奶子等。《多桑蒙古史》記載:“嗜飲馬乳所釀之湩,曰忽迷思。”元代傳教士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游記》記載道:“韃靼人飲馬乳,其色類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忽必烈曾在宴會上用馬奶酒款待過他。馬奶酒的制作方法比較簡單,一般是把新鮮的馬奶擠入一個大皮囊中,然后用一根特制的棒用力地攪拌,再靜靜地放一會兒,使其發酵,就大功告成了。蒙古族人用馬奶制作馬奶酒起源于一個很早的時期,有悠久的歷史,是蒙古族世代所延續的傳統飲食之一。
黃酒(米酒)則是第二種。元以前,有些靠近內地的蒙古部已經掌握了釀造這種酒的技術。有元一代,黃酒不僅是蒙古族人喜愛的一種飲料,而且被內地人民所喜愛。從而該詞常被漢語借入,作“打剌蘇、打剌穌、打辣酥、嗒辣蘇、嗒辣酥、打剌孫、答剌蘇、答剌孫”等。“答剌速”也是元宮廷的主要御酒之一。因此,元宮中專門設有掌管“答剌速”的官員。
還一種便是葡萄酒。在元代,葡萄酒十分稀罕,作為宮廷飲品,只被蒙古汗、王及大臣飲用,被稱作“法酒”。“法酒”與“私酒”相對而言,是按照官方規定的配方比例釀造的酒。在元代作為“法酒”,葡萄酒主要在山西太原等地釀造。
酒可以參與一個民族氣質的塑造,毫無疑問,蒙古與酒,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深深地綁定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