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充斥著關于江小白(江記酒莊)推出了低度果酒品牌“梅見”的各種樂觀或是不樂觀的文章。在此我不作任何評論,我只從“酒”的角度去解讀江小白(江記酒莊)的“梅見”。
什么是配制酒?
有人在噴“真正由水果釀造的果酒的配料表是很干凈的,通常只有水果本身以及一些釀酒的輔料”。
梅酒,是一種果酒不錯。但不是像葡萄酒那樣是由水果原料發酵釀造而來。梅酒是一種配制酒,我們可以在“梅見”的資料上看到產品類型是“蒸餾配制酒”。
什么是配制酒呢?2021版的《飲料酒術語和分類》中的定義是:“以發酵酒、蒸餾酒、食用酒精等為灑基,加入可食用的原輔料和/或食品添加劑,進行調配和/或再工制成的飲料酒。”也就是說梅酒并非是用梅果釀造的,而是在酒液中再添加梅子或梅制品成分等,形成新的風味酒。
也許大家對“配制酒”的定義很陌生。其實,我們常見的“人參酒”、“鹿龜酒”等等藥酒都屬于配制酒的范疇。另外還有知名的“勁酒”也屬于配制酒,我們也會叫配制酒為“預調酒”或者“利口酒”。年輕人熟悉的百利甜酒、野格均屬于配制酒。
另外,還有人拿“梅見”梅酒的配料表做文章,對白砂糖、濃縮梅汁、焦糖色有看法。但是為什么沒有人對“百利甜酒”、“野格”等利口酒有意見?還可以看看大部分的日本梅酒的配料表一樣是:白砂糖、食用酒精,甚至食用香精。當然,高端的日本梅酒(本格梅酒)確實不用添加其它東西。只有:梅、糖和酒。江小白(江記酒莊)的梅見一樣有這種“純梅酒”。
所以,我們不要內外雙標,戴有色眼鏡看國產的配制酒、國產的梅酒。給“梅見”梅酒一個善意的成長空間。
復興“中華梅酒”,江小白走對了
梅子原產于我國,梅文化是華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日本梅酒卻獨步天下,成為日本利口酒的代表,反向輸出到我國。還有人說梅見的每個像日本酒。而日本的文化符號有大量的漢文化,誰像誰不好說,關鍵是自信和自強:我們需要復興“中華梅酒”。
江小白(江記酒莊)推出“梅酒”這種配制酒,從技術角度來說是對的。相對于常見的茅臺、五糧液、汾酒等大曲酒來說,小曲酒更適合來做配制酒的基酒。這是因為大曲酒的風味以復雜的酯類香氣為主體風味,其香氣和口感更復雜、更濃郁。很難表達出添加風味成分(梅子)的風味。
而小曲酒的風味相對于簡單,是以純甜的醇類物質為主體香氣,整體的香氣物質在數量和總量上均少于大曲酒。很多人說江小白不像白酒、江小白不香的也是這個原因。因為江小白是小曲白酒,比較小眾的白酒種類,是以醇甜風格為主的。
關于基酒
下面來一些更技術性的內容。
我們再回到日本梅酒的基酒上來——日本燒酒。
日本燒酒分為兩類:一種幾乎是只有酒精的甲類燒酒,另一種是能夠感受到原料的風味和香氣的乙類燒酒。
甲類燒酒,也被稱為“White liquor”,直譯:白酒。但不要以為是我國的白酒,而只是由糖蜜,玉米和大麥等,經過連續蒸餾機蒸餾獲得的食用酒精而已。一般用來做基酒。日本大部分梅酒均是用甲類燒酒(食用酒精)做基酒。乙類燒酒,也就是:本格焼酎(正宗的燒酒之意)。原料包括小麥,大米,米糠,紅糖和其他各種各樣的東西,通過単式蒸餾機蒸餾獲得。
日本“燒酒”中最知名的一種是“泡盛”燒酒,屬于乙類燒酒的一種。是用秈米作為原料,并使用了黑米曲菌發酵制成。
日本白酒“White liquor”這種食用酒精的就不用說了。就算是“本格燒酒”或者是“泡盛”燒酒都是用的純種霉菌酒曲,也就是和我們的小曲一樣是純種的霉菌酒曲。雖然我沒有喝過日本燒酒,但從釀酒原理上來說,日本的本格燒酒和我國小曲白酒或者米香型白酒的風味是類似的,是以醇類物質為主體香氣的,其風味物質的復雜程度遠遠不及我們的大曲酒。
這也是我們看不到用茅臺或五糧液作為基酒,來調制各種雞尾酒的原因。因為大曲酒的香氣復雜且強烈,很難被其它風味征服,也就很難表達出添加物的風味。而只有風味物質相對簡單一些的清香型汾酒有一款配制酒——竹葉青。
寫在最后的話
如果梅見的配料表上像“百利甜酒”和“野格”一樣也有“食用酒精”,估計會被“噴”死。但梅見堅持的是小曲高粱酒。不過,在成長的路上依然是成王敗寇,梅見今天仍然受到各種質疑。
從釀酒的技術角度上說,江小白(江記酒莊)用小曲白酒做梅酒是有著合理性的。小曲白酒能顯示出梅果的風味,勁酒的成功也是有小曲酒的功勞。
我國市場上原產我國自己的酒類太過于單一,白酒占有絕對的市場份額,白酒風味更是被幾個“名酒”給定義了。黃酒老大哥被擠到東南一隅,配制酒這些小眾的酒類則更是沒有什么市場。希望白酒的風格更多元,也更希望我國的酒的種類更加的豐富,而不是以白酒為主。
復興“中華梅酒”,做出我們梅酒的標準和風格。給梅見一些善意的空間,也給每一種酒一些善意的空間,讓我們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酒世界。
以上內容均為《四度酒話》作者收集相關資料總結的個人觀點,并不一定與真實情況對等,僅供酒友之間探討,如引用的圖文有侵犯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本人,以便及時刪除相關內容。另外,本號已經申請“原創保護”,轉發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