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后體感是許多消費者很重視的產品感受,對于多數消費者來說,白酒給人的感覺是辣、沖,因此在喝的時候都是大口飲用,飲完之后趕快吃菜,壓住口腔中的不適感。不過飲后體感卻是能讓消費者清晰感受的感覺,不好的酒,飲后干口、上頭、宿醉、后勁大。好的白酒,這種感覺大大降低。
造成飲后體感不好的物質主要的雜醇油,在各類酒飲料中,飲后體感最好的是伏特加,其次是白酒。伏特加是經過了反復處理,使得酒非常干凈,沒有什么雜質。白酒多是固態法、長時間發酵,這樣釀出的酒雜醇油偏低,飲后體感自然比液態法發酵的威士忌、白蘭地,以及其他發酵酒要好。
當然不少低端白酒也是液態法發酵,這種酒不經處理,飲后體感也很差。不過現在的許多大廠低端酒,一般運用高純度的食用酒精或者精餾處理的液態法白酒勾調,由于這些酒被反復處理過,其特點跟伏特加相似,因此它們的雜醇油偏低,調入酒體,并不會帶來不好的飲后體感。
當然有人會說,調入大量食用酒精的低端酒因為固態酒比例低,所以風味淡,酒體數據指標低,過優級酒標準往往不合格,酒廠為了達到優級酒指標,往往會加化學酸酯,這些酸酯對人身體是有害的。
對于白酒添加化學酸酯,其實也是在行業規定范圍內添加的。執行標準中要求不能添加非發酵類的呈酸呈味物質,現在的正規酒廠都是按照這個執行的,他們不會添加化工生產出來的有機酸酯。他們的有機酸酯都是微生物法,發酵的方式生產出來的。對于這些化學酸酯,在純度上也有嚴格的要求,不能含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質,畢竟那些物質對酒體是沒必要的存在。
至于所添的有機酸酯,多為檢測中所需的有機酸酯,比方說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乙縮醛等等。就己酸乙酯來說,白酒正常發酵就有這種物質,人為添加只是這類物質的數值變高了,其對白酒毒害性影響是有限的。
因此現在正規酒廠添加的化學酸酯有害性是有限的,而這也是一些品牌酒廠低端酒喝起來飲后體感還好的原因。
當然這并不代表所有低端酒飲后體感都好,其實在當前,不少小酒廠的低端酒,有的甚至是高端酒飲后體感都不好。主要在于有些酒廠釀造執行不好,比方說有的酒廠只生產液態法白酒,酒體處理也不好,使得生產的酒雜醇油偏高。
還有的酒廠,雖然釀造固態酒,但生產執行不好,發酵時間短,發酵效率過快,蒸酒中掐頭去尾沒有做好,頭段、尾段很多酒串入到大眾基酒中。在后期酒體處理中,酒廠也沒有針對性的對這些問題進行處理,使得灌入的酒雜醇油偏高,飲后體感不好。
而這也是我建議大家沒有正常固態酒生產線酒謹慎選購的原因。其實在我經常討論的酒中,細心的酒友發現有這樣一個規律:我覺得可以的酒,要么是大的品牌酒,地方品牌酒,要么就是大型原酒企酒,這些酒廠背后都有一個固態酒生產線。相反,至于網紅酒,一些小廠酒,我很少說好,主要是這些酒要么是背后沒有好的固態酒生產線,要么就是外購基酒。
對于外購基酒的品牌,如果品牌方跟原酒企達成了很深的戰略合作,這類酒其實也可以談,但不少網紅品牌,壓根就沒有穩定的原酒供應,這種酒品質不穩,是根本沒法多談的酒。
其實在做低端酒的技術及品質上,現在的大廠比90年代中后期要好得多,那時期的低端酒,多是液態法甚至“三精一水”勾兌,這種酒品質極差,飲后體感也很差。正是因為這種酒盛行一時,使得消費者更加注重飲后體感,飲后不上頭、不干口、低醉度白酒概念便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提出來的。
說到這里,引出不少消費者對白酒飲后體感的一個誤解:不少人認為純糧酒飲后體感就好,勾兌酒飲后體感差,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前面說了,即便純糧固態,也要掐頭去尾、處理干凈。品牌酒都經過勾兌,不少酒飲后體感好。
不少人認為農家純糧釀造的酒飲后體感好,這主要要看他們是怎么釀造的。有些簡易的液態法發酵農家酒,飲后體感也不好,有些酒甚至甲醇超標,喝了傷眼睛。
最近短視頻平臺出了不少自釀白酒的主播,這里面的不少主播是專業搞釀酒的,看這些專業釀酒主播的視頻,大家發現一個細節沒有:接出來的酒他們都會檢測甲醇,甚至做更多維度的檢測。原因很簡單,白酒發酵中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我們是看不到的,這只能通過檢測來確定,對于專業釀酒的人都要用儀器檢測,那么對于自釀農家酒,一定要有檢測。當然許多農家酒,自釀酒在銷售上一個勁宣傳純糧,但在生產過程中細節處理不好,檢測不過關甚至沒有檢測,對于這種酒,我是不敢買的。
因此在低端酒選購中,個人建議選購大廠或大型原酒企的酒,其他的酒謹慎選購。對于這些酒的飲后體感,在他們各自香型領域都做得不錯。不過就香型來說,醬香型、大曲清香型、濃香型、兼香型白酒的飲后體感是不錯的,鳳香型的飲后體感在固態白酒屬于最差的。相比固態酒,半固工藝的米香、豉香的飲后體感沒有固態酒好。而不少液態法發酵的農家酒,飲后體感是最差的。
當然不少酒友并不贊成我的這一觀點,我的這一觀點主要是從數據分析而來,對于白酒的指標數據,其實在酒體設計中可以調整。就雜醇油這類物質來說,是可以被特殊處理降低的。因此瓶裝的半固工藝酒并不一定雜醇酒就比固態酒高,就像液態法發酵的伏特加雜醇油比固態發酵的白酒低一樣。
從體感感受來說,很多時候消費者的感受與數據并不一定掛鉤。畢竟飲后體感受人的身體狀態、就餐環境、就餐氛圍、餐搭、搭配其他飲料等相關。就飲后干口這個事,吃粵菜的飲后干口概率低,但吃川菜的飲后干口概率高,主要在于川菜的味道比粵菜重。
飲后體感也如此,飲后體感不僅僅受白酒因素影響,也受其他因素影響。在喝酒場合,經常有人說白酒、紅酒、啤酒、洋酒不要混喝,混喝容易醉,而且往往有宿醉感。起初我并不相信這個觀點,因為從科學的角度,醉不醉主要跟你攝入乙醇量的大小有關。但幾次飲酒后感受卻并不像我理解的那樣,確實混著喝容易醉。因為發酵酒未經過蒸餾,雜質和雜醇油換算成白酒的酒精度,其數值是比白酒要高很多的。在白酒貢獻極高乙醇的大環境里,再被發酵酒貢獻這么多雜醇油,確實飲后體感不好。
而這也是我跟酒友交流飲后體感有時討論深了卻說不清楚的原因,因為飲酒環境太多,不少變化都會影響飲酒感受。在宣傳上,我一般通過數據解讀一款酒的飲后體感,也就是雜醇油及一些雜質的高低。在現場上,我建議大家不勸酒、理性飲酒,不建議白酒跟別的酒混喝。
從心里上,不愿喝酒的人被強行勸喝是容易醉的,除非他喝完之后人變嗨了,如果他越喝越沉悶,那就離醉不遠了。從身體上,有些人剛剛病愈,有些人因為工作身體疲勞,這都不適合大量喝酒,他們大量喝酒的飲后體感肯定不好。
總的來說,對于白酒飲后體感,大家不用擔心只有高端酒飲后體感才好,其實低端酒中也有不少飲后體感不錯的酒,但這些酒主要集中在大品牌和大型原酒品牌低端酒中,小品牌也有飲后體感好的酒,但這種酒不多,而且不好篩選。另外大家也不要認為自釀酒、農家酒飲后體感就好,如果他們不是專業人員生產,飲后體感往往不好。最后關于白酒飲后體感的認識,作為酒友及行業的您怎么看?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留言,我們一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