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蒸餾酒,白酒和俄羅斯伏特加有什么區別?中國白酒為何難以走出國門
任何地方,酒都是歷史文化發展的一部分,也是財政稅收的重要項,各個地方也是發展除了不同的酒類,中國的白酒、韓國的燒酒、日本的清酒、俄羅斯的伏特加...
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很多洋酒都能再世界范圍流行,唯獨中國白酒始終停留在國內市場...
按理說中國白酒要歷史有歷史、要故事有故事,釀造工藝傳承前年,也不差別人什么...
再加上中國白酒由于工藝特殊性,風味往往比洋酒豐富,也更不容易上頭;
要素齊全、優勢明顯;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是什么限制了中國酒走向世界。
同樣是蒸餾酒,就拿伏特加和中國白酒來對比一下,他們到底有什么區別?
俄羅斯從俄羅斯15世紀開始就成為了俄羅斯常應用的蒸餾酒。戰斗名族愛喝烈酒,伏特加最高的度數可以達到70度,日常喝的也有40度左右。
伏特加能在世界范圍的傳播,很大程度上和其單一的風味有關,越是純凈的伏特加口味越是單一,可以作為調酒材料調制成多種不同風味的酒,如雞尾酒、果酒調制中常用伏特加。
中國白酒的起源眾說紛紜,比較常見的說法是元代開始有白酒,明清開始廣泛流行(但主流仍然是黃酒),建國后在國家支持下有了成熟的釀造體系和大型酒廠。
由于堅持使用微生物自然發酵,地域、氣候、水質都能成為影響因素,不會有完全一樣的兩種酒,甚至統一品牌不同批次也都有細微的差異。
釀造原料、工藝
如今的伏特加主要使用玉米、土豆作為原料釀造,原料相對簡單,將其蒸餾后制成95%濃度的酒精,再用蒸餾水將其勾兌至40-60°,過濾掉其中雜質即可
而白酒的釀造原料相對就復雜的多:釀造原料酒對種多樣,根據各個香型和工藝有所不同,如,
醬香型:高粱、小麥
濃香型:單糧釀造(高粱)、多糧釀造(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
清香型:高粱、大麥、豌豆
....
光有原料還不行,白酒最為核心的工藝還要屬【酒曲】,有以大曲、小曲、麩曲、混曲等作為糖化發酵劑,關于酒曲的詳細說明,這篇文章中有:
大曲、小曲、麩曲有什么區別,為什么非要“少女踩曲”?
經過蒸煮、制曲、發酵、蒸餾、陳釀、勾調等多道工序,部分酒如茅臺,在完成釀造后還需要壇儲3-5年才可裝罐。
工藝極為復雜、耗時也很長,而且白酒釀造工藝屬于傳統工藝,各個地方、香型都有差異,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口味風格
伏特加口味是真的很多單一,按照期工藝本質就是液態法產出食用酒精后勾兌即可,清淡爽口、純粹。稍復雜一些的會在調味過程中加入水果等增加風味復雜性。屬于誰都能喝的類型。
但是中國白酒先不說原料復雜,酒曲中復雜的微生物多達5000余種,并發生多種化學反應、分解縮合成多種風味物質。比較獨特的:醬香型、董香型這類酒體香味獨特,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中國白酒走不出去?
①中國白酒走不出去最主要的原因還要屬:口味。
上面說了白酒風味形成復雜、獨特,即便是中國人也不能說全部接受,更別說外國人了,就拿醬香白酒來說,茅臺的好在中國誰人不知?
可是放到國外,就不被接受,不少人覺得這不是香,是一股餿味兒...
本質上來講也沒說錯,白酒釀造中是有霉菌的參與,其分解蛋白質、脂肪后就會產生類似發霉發餿的味道。
這和螺螄粉其實是比較像的,喜歡的人就喜歡這個“臭”,不喜歡的是真的覺得純臭。
所以像醬香、濃香這類風格明顯、過于有特點的在國外范圍不太被接受;
到是清香型的汾酒、桂林三花、玉冰燒這類清雅爽口的白酒,在國外還算是有一小片天地。
②原因二:外觀
白酒的瓶身設計最主要的還是復合中國國內的消費者,特別是30-60歲左右的中年男性消費審美,瓶身設計多是添加了大量的中國傳統元素,有些甚至是有些土味的,這大概是不符合外國的審美。
多數人消費無非是看品牌、看眼緣,第一眼無法理解瓶身的設計,自然很難被吸引
③原因三:價格
白酒現在的價格構成包括:酒+故事+品牌,中國人還就吃這套東西,送禮、宴請還不得選個有牌面的酒來說說?但是這套放在國外酒沒啥用了。
講品牌?不知道;
講故事?聽不懂;
這套東西玩不轉了,又不能降價,那國內的主要消費者還不得鬧翻?把自己架在那了,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干脆回國內搞內卷講故事,至少好有點市場。
國內的主要消費者還不得鬧翻?把自己架在那了,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干脆回國內搞內卷講故事,至少好有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