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另《歲時百問》是這樣解釋的:“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五個節氣。清明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到清明節,不禁會讓人想起唐代詩人杜牧膾炙人口的《清明》詩。詩中雖未提喝酒,卻能看出清明與酒的不解之緣。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北宋詩人王禹偁的這首《清明》詩,也道出了清明與酒千絲萬縷的情愫,那么酒與清明節有什么樣的淵源呢?
清明時節·飲酒驅寒
自古以來,清明節就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一習俗其實與寒食節有關。
民間流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多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最終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義,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明與寒食本是兩個節日,寒食在清明前一兩日。可能由于時間相近,又加上掃墓與寒食禁火習俗的融合,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與清明就融合為一了。
寒食節時,家家要禁煙火,只能吃預先做好的冷熟食。一般從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需要三天時間,而一連三天僅吃冷食是很不舒服的。而白酒中含有大量的熱量,飲入人體后,這些熱量會迅速被人體吸收,幫助人們驅除寒冷。因此清明喝酒暖身之舉便開始流傳開來。
據晉代陸翙《鄴中記》載:“寒食三日作醴酪。”說明當時有寒食節制作飲用甜酒漿的習俗。正像著名詩人白居易所寫的那樣“何處難忘酒?朱門美少年,春分花發后,寒食月明前”。
清明時節·祭祖掃墓
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人們會按照地方習俗進行掃墓。清明掃墓除整修墳墓、清除雜草外,無論家境貧富,都要備好酒,全家舉行祭祀儀式,儀式后飲酒聚食,稱之為吃清明酒。
水有源樹有根,清明節便是緬懷先人,祭奠已故親屬的時候。一杯酒是對祖先的祭奠、對逝者的哀悼,同時也是對過去時光的思念,對人生的感悟。
清明時節·踏青游玩
中華民族一直以來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又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寫道:兩岸山花似雪開,家家春酒滿銀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更有最著名的曲水流觴之趣: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在大好春光里四處游玩,甚至圍坐野宴,抵暮而歸,當然美酒必不可少。
讓我們端起酒杯,思往者,念生者,醇厚酒液入口,驅散瑟瑟春寒,在美酒中獲得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