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酒報記者 張瑜宸
“到2025年,煙臺市葡萄酒產業綜合產值突破500億元,在國產葡萄酒市場的占有率達到40%。”
“力爭用5~10年時間,努力實現葡萄酒產業綜合產值1000億元、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品牌價值翻番的目標。”
近日,煙臺、寧夏兩個葡萄酒產區相繼發布《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和《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加上此前通化政府、河北政府出臺的相關葡萄酒扶持規劃,越來越多的政府開始為國產葡萄酒的崛起和發展“保駕護航”。
目前,我國正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有專家表示,隨著“十四五”規劃工作陸續啟幕,利好政策的不斷釋放,國產葡萄酒發展動能強勁,有望迎來市場紅利期。
01
釋放國產葡萄酒發展新動能
記者在瀏覽各產區的“十四五”規劃時發現,政府在關注產業發展上愈發“接地氣”的同時,也開始積極打造“特色化”的名牌與效益。
其中,通化產區明確指出要放大山葡萄優勢,補貼種植三年。對累計新發展100畝及以上的葡萄基地,每年每畝補貼1000元;對累計新發展500畝及以上的葡萄基地,每年每畝補貼2000元。現有種植基地規模達到100畝及以上的,按照實際基地規模,同樣每年每畝補貼1000元。
作為老牌的葡萄酒產區,煙臺則指出力爭實現“五個一”發展目標。一是培育一個特色優勢產業,到2025年,全市葡萄酒產業綜合產值突破500億元,在國產葡萄酒市場的占有率達到40%;二是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培育一批葡萄酒行業領軍企業和高端精品酒莊;三是打造一個世界知名產區,把煙臺建成獨具特色和風土文化的國際著名葡萄酒產區;四是創出一個國際性節會品牌,舉辦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國際性葡萄酒節會;五是建成一座葡萄酒名城,把煙臺建設成為享譽中外的葡萄酒文化名城。
而正處于上升期的寧夏葡萄酒也提出寧夏產區將以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范圍為核心,構筑“32521”總體布局,力爭用5~10年的時間,釀酒葡萄基地規模達到100萬畝,年產優質葡萄酒3億瓶以上,葡萄酒產業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業數字化、營銷市場化水平顯著提升;同時基本形成龍頭企業頂天立地、中小酒莊集群的發展格局,并初步完善生產、加工、銷售可溯源網絡體系,全面構建覆蓋國內、暢通國際、線上線下全渠道營銷體系。
除了產業的傳統布局,被納入千億產值“大盤”規劃的還有酒莊集群打造、產業鏈融合工程、文旅跨界融合和康養產業布局等。
對此,北京國際酒類交易所總經理朱力表示,產區相繼發布“十四五”規劃,為中國整體葡萄酒產業釋放了非常積極的信號,但要注意的是,每個產區目標實現路徑或有不同。因此,每個產區應該“因地制宜”。
對此,朱力分析指出,煙臺在實現“十四五”規劃的路徑上應繼續發揮大廠優勢,巧妙利用國際品牌不斷提升整體產區形象,在消費領域構建“品牌階梯”的策略,充分利用距離核心消費市場較近的地緣優勢。寧夏則更加需要樹立“產區英雄”和“產區明星”,在推廣上更貼近沿海核心消費區,為消費者形成鮮明的品牌記憶。
在產業政策的激勵下,葡萄酒的龍頭企業也紛紛公布各自的“十四五”目標:張裕計劃到“十四五”末,公司主營業務銷售收入過百億元;中糧長城葡萄酒提出努力在2025年實現營收50億元;而王朝酒業“十四五”銷售目標是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
“中國葡萄酒產區都是很有特色的,也各有優勢。近幾年,中國優秀的葡萄酒企業、品牌、產品逐漸顯露出來,產區動作也明顯增多,從這里面能看出來中國葡萄酒崛起的信心和決心。”北京正一堂戰略咨詢機構平臺總監劉珊珊表示,將“十四五”規劃列為重點項目,就是產業調整的初啟動作。
02
政策帶動產業發展
在中國各葡萄酒產區中,寧夏的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卻成為整個產業中最耀眼的明星。從“十四五”規劃來看,其綜合產值的目標也是傲立群雄,究其原因,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
從2012年起,寧夏陸續多次出臺扶持葡萄酒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所轄銀川市、青銅峽市、吳忠市等也相應出臺扶持政策,不斷招商引資,建設酒莊產業集群。據2020年10月發布的《寧夏葡萄酒產區發展情況匯報》顯示,2020年,寧夏高效高質釀酒葡萄基地總規模將達到60萬畝以上,年產優質葡萄酒15萬噸(2億瓶)以上,綜合產值將達到500億元以上。
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郝林海曾表示:“政府參與到的行業管理,執行力是非常強的。這是中國體制的特色,我們要善于發揮好這種制度優勢。”
對此,煙臺產區發布的實施意見也指出,近年來,寧夏自治區高度重視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河北、新疆、甘肅、吉林通化、內蒙古烏海等產區也相繼出臺政策扶持產業發展,各地產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而當前煙臺產業缺乏實質性的扶持政策,存在釀酒葡萄品種同質化現象、優質老藤葡萄園發展面臨困境、基礎科研方面不能適應產業發展的需求等問題。如不盡快研究產業短板和不足,制定產業扶持引導政策,將會在新一輪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顯然,政府的扶持對于激發企業活力有巨大的推動力,而企業的向上發展又賦能了整個產業,形成了高質量的內循環。
據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全國葡萄酒產量為35.9萬千升,累計增長3.8%,已連續兩個月實現正向增長。按照《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2025年,葡萄酒行業產量將達到70萬千升,比“十三五”末增長75.0%,年均遞增11.8%;銷售收入將達到20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66.7%;實現利潤4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300%。
“從國際方面看,葡萄酒發達國家無一不是國家戰略層面的推動,所以,有些高級別的品酒推廣會經常有國家級領導站臺。反觀中國葡萄酒產業,這幾年地方政府聲音很大,尤其是幾大葡萄酒產區,都給予真金白銀的支持,但市場反應平平,歸根結底,放到國家和國際層面,支持的力度還很小。”政府智庫專家、中國酒文化歷史學專家何冰告訴記者,幾大葡萄酒產區政府高度重視是規律使然,但中國葡萄酒產業要迎來大發展,就必須上升到國家戰略,并且從葡萄品種選育到葡萄種植和稅收都要與世界接軌。同時,葡萄產業的高等級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軟肋和短板也要逐漸克服。
對此,劉珊珊也表達了相同觀點,她指出,未來中國葡萄酒應該實現兩個結構轉型。
第一個是質量結構上行。未來的葡萄酒應該恢復最初始的市場地位和印象,這才是消費者充足的購買理由,高端與健康始終是兩個不變的命題,所以未來中國葡萄酒產區、品牌、產品也會逐漸向高品質集中,講好產區文化,講好品牌故事,講好產品品質,更符合發展規律。
第二個是價格結構清晰。目前葡萄酒市場上,價位線以及價格段內主力國產葡萄酒品牌并不是很清晰,而同樣打健康概念的醬酒價格定位更清晰一些,所以,未來中國葡萄酒也應該有明確的價格線,看哪些品牌和產品來做這個價格段的“引領者”。
“對于天賜的資源條件,隨著越來越多的產區重源頭、保風土,中國葡萄酒產業未來可期。”劉珊珊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