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教育體系的形成肇始于清末,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對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決心全面改革,在教育方面先后出臺了兩種新式學制。這些學制是了現代學制的雛形,規定了學級劃分、學習年限、入學標準等內容,從中也能窺見清末課程的設置情況,并由此看清清末教育改革的功與過。
壬寅學制
壬寅學制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的法定學校系統。1902年由管學大臣張百熙制定了壬寅學制。壬寅學制規定了從蒙學堂到京師大學堂各級學堂的辦學及考試錄取章程。
壬寅學制主要內容如下:
蒙學堂,課程有修身、識字、經史、輿地、算學、體操,6歲入學,四年后畢業。教學重講解,誦讀次之。
小學堂,課程有修身、讀經、作文、習字、讀史、輿地、算學、體操。畢業后可繼續讀書或入農工商業學堂。初等、高等共六年。
中學堂,課程有修身、讀經、算學、詞章、中外史、中外輿地、外文、國畫、博物、物理、化學、體操;附設師范培養小學堂教務人員,并招收部分科舉生員。中學堂四年畢業,合格者給予貢生身份(此條非首創,1901年清政府就出臺了類似規定)。
高等學堂,課程分政、藝兩科。高等學堂三年畢業,合格者給予舉人身份。
政科: 倫理、經學、諸子、詞章、算學、中外史學、中外輿地、外文、物理、名學、法學、理財學、體操。
藝科:倫理、中外史學、外文、算學、物理、化學、動植物學、地質及礦產學、圖畫、體操。
京師大學堂,大學分大學預備科、大學專門分科和大學院。
大學預備科其課程與高等學堂課程相同。
大學專門分科仿照日本分為: 政治、文學、格致、農學、工藝、商務、醫術。在一級學科下,又分設更詳細的專業。例如物理、化學、天文、地質這些都是在格致科下,經學則被歸為文學。三年畢業。
大學院,在大學堂之上設立,以從事研究工作為主,學習年限不定,不設立課程,重在自學。大學堂畢業并合格者授予進士身份。
癸卯學制
1904年1月,清政府又頒布了癸卯學制。由張之洞、張百熙、榮慶三人擬定的《奏定學堂章程·學務綱要》明確表示,癸卯學制“以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宗旨”,教育方針則“以忠孝為敷教之本,以禮法為訓俗之方,以練習藝能為致用治生之具”。
整個學制劃分情況見“癸卯學制學校體系表”:
注:表格摘自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3月第一版,P114。蒙養院四年并不計入學制,但為顯示完整的學校體系,這里也按書中原表格收錄在內。
各級學堂大體情況如下:
初等小學堂課程:修身、讀經、中國文字、算術、歷史、地理、格致、體操。不收學費。學制五年;
高等小學堂在初等小學堂科目基礎上增加圖畫。學制四年;
中學堂課程: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字、外國語、歷史、地理、算學、博物、物理及化學、法制及理財、圖畫、體操十二門。學制五年;
高等學堂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經學、法學、文學、商學大學的預科;
第二類為格致科(理科)、工科、農科大學的預科;
第三類為醫科大學的預科,分別有自己的課程體系。
外語在各類學堂均占重要地位,一般要修兩門。學制三年,到三年級各自開設選修科及隨意科;
大學堂分設八科:經學科、政法科、文學科、醫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和商科。設在外省的大學堂至少須具備其中三科,京師大學堂八科全設。各科一般修三年,政法科和醫科為四年;
通儒院設在京師大學堂內,由大學堂畢業生升入,無規定科目。以“造就通才”為目的,“以中國學術日有進步,能發明新理以著成書,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為成效”。學制五年;
初級師范學堂以培養高等小學堂和初等小學堂教員為目的,招收高等小學堂畢業生,5年畢業,簡易科1年畢業。優級師范學堂“以造就初級師范學堂及中學堂之教員管理員為宗旨”,按學生學業所長培養相關方面教職人員。師范類學生免學費;
實業學堂分為農業、工業、商業和商船幾類,根據各地具體情況開辦,學制一般均為三年,是普通教育的分流;
進士館是為培養官員而設,學習法律、外交、教育、理財、農工商兵八大類,畢業考試合格者錄用;
譯學館培養外語人才。
各級學堂畢業生有對應的科舉功名。
清末學制之功
和中國古代教育相比,壬寅學制、癸卯學制大體上構建起了近代學制。
隋唐時期的官學系統中,地方官學和中央官學沒有很緊密的銜接關系,不存在現在意義上的升學。這種松散的關系一直延續到清朝,地方上州府縣官學的生員(即秀才)是可以直接參加科舉考試的,官學生源錄取需要經過考試,地方上對年齡更是沒有什么限制,考不上一直考,直到考上為止。也就是說,古代的官學系統,是科舉考試的“輔導班”,而承擔了識字啟蒙功能的私塾,就是這個“輔導班”的學前班。
壬寅學制在教學內容上引進了西方科學文化,將各級學堂初步銜接成完整的教育體系,癸卯學制則將實業教育和師范教育提高到和普通教育并列的位置。兩個學制也都規定了入學年齡,開始普及義務教育,教育的目標從此發生轉變,開始與國計民生相聯系,具備了現代性,這是清末新學制最大的進步之處。
清末學制之過
至于壬寅學制被癸卯學制取代的原因,有人認為是張百熙個人威望不及張之洞以及清政府對漢族官員的壓制,其實根本原因是張百熙這一步邁得太大了。張百熙在呈上《欽定學堂章程》時曾說,“朝廷以更新之故而求之人才,以求才之故而本之學校,則不能不節取歐、美、日本諸邦之成法,以佐我中國兩千余年舊制”。
壬寅學制仿自日本學制,作為一個全新制度,安排的經學課程并不多,在清政府看來,對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綱常倫理那一套不夠重視,變成了中國舊制佐外國成法,根本不能培養學生的忠君愛國思想。加上有相當一部分學堂是由舊式書塾改過來的,招的很多學生也是秀才、廩生,這些人經學課程有功底,但西學太陌生,結果進學堂里全是西學,導致壬寅學制從上到下的受眾都不太滿意。
癸卯學制對師生管控更加嚴格,而且更重視讀經。有人做過統計,壬寅學制經學的課時安排相對較少,占每周全部課時的比重分別為蒙小學堂1/6,中學堂3/37~3/38,高等學堂政科與大學堂預備科政科1/18,大學堂師范館1/36。讀經課程的課時相較文學與史學持平甚至不如。癸卯學制將初等小學堂、高等小學堂、中學堂經學課時比重分別提高到了2/5,1/3,1/4左右。(朱貞《清季民初的學制、學堂與經學》)大學堂讀經少些,但專門設立了經學科。
清朝末期,清政府竭力想要防止讀書人倒向革命,一直沒有放棄對讀書人群體的控制和籠絡。癸卯學制可以看作是清政府面對西方近現代理念傳播所設置的最后一道大防線,繼續對讀書人群體的思想施加影響。近現代教育的教育目標中培養現代意識、健全人格那一方面,張之洞并沒有打算做到,這是癸卯學制倒退的地方。
編輯:九章丨審核:子白
休閑讀品雜志社(xiuxiandupinTX)
轉載請注明出處
推薦本刊微信群聊:李尋的酒吧,聊酒、聊旅行。
加群方式:添加本刊編輯微信shoucheng234,發送“加群”,第一時間邀請您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