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學者推算,二里頭都邑興盛期的人口至少應在20000人以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史前時期大型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過5000人,與二里頭同時期的普通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過1000人。人口如此高度集中于中心聚落(都邑)及近畿地區,在東亞地區尚屬首見。
整個都邑已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分為中心區和一般居住活動區。中心區由宮殿區、圍垣作坊區、祭祀活動區和若干貴族聚居區組成。宮殿區的面積不小于12萬平方米,晚期筑有宮城,面積近11萬平方米。這座始建于距今約3600多年前的宮城形制方正規整,它和它所圈圍起的大型宮殿建筑,構成整個都邑的核心。雖然它的面積僅是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左右(紫禁城的面積為72萬余平方米),但它卻是后世中國古代宮城的鼻祖。在宮城內已確認了兩組大型建筑基址群,它們分別以1號、2號大型宮殿基址為核心縱向分布,都有明確的中軸線。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中軸線規劃的大型宮室建筑群。《呂氏春秋?慎勢篇》中有古代國家“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的說法。看來,這一理念,伴隨著最早的“中國”王朝的崛起,在二里頭時代已經出現。
最大的1號宮殿總面積達10000平方米,主殿坐北朝南,殿前是平整寬闊、四周圍以廊廡和圍墻的庭院,面積約5000平方米,可以容納數千人甚至上萬人。一般認為,1號宮殿應是統治者進行祭祀活動、發布政令的禮儀性建筑。
二里頭大型宮殿建筑的布局結構,與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和《尚書?顧命》篇所提及的建筑結構基本一致。由考古發現與禮書記載的相似性,可知西周時代成熟的禮儀制度應即起源于此。而這套在象征君王無上權威的雄偉的宮殿中,定期召集臣下以強化從屬關系的儀式,一直延續了3000多年,直到20世紀初葉清王朝覆滅。
有學者推測,面積巨大的1號宮殿基址,其夯土的土方總量可達2萬立方米以上。僅就夯筑這一項計算,如果每人每天夯筑0.1立方米的話,就需要20萬個勞動日。它的建筑工程應包括從設計、測量到下挖基槽、取土、運土、人工夯筑、墊石、筑墻到蓋房等多種工序,再加上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多個環節,其所需勞動日當以數十萬乃至百萬計。
帶有明確中軸線的建筑群格局,以及大型宮殿建筑的規模和結構,都顯現出王都中樞所特有的氣勢。宮室建筑上巨大的用工量,昭示著政治和宗教權力的高度集中。
在宮殿區的外圍,發現了縱橫交錯的都邑主干道網。已發現的四條大路垂直相交,寬闊平整。四條大路略呈井字形,顯現出方正規矩的布局。這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城市道路網,它的布局與方位概念顯現了二里頭都邑極強的規劃性,這是作為權力中心的“政治性城市”的顯著特征。
中心區的道路網既是交通孔道,又起著分割城市功能區的作用。貴族聚居區位于宮城周圍的道路外側。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和貴族墓葬主要發現于這些區域。
綠松石器制造作坊和鑄銅作坊都位于宮殿區以南。目前已發現了可能把它們圈圍起來的夯土墻。這一有圍墻圈護的作坊區應是二里頭都邑的官營手工業區。
祭祀活動區位于宮殿區以北和西北一帶。這里集中分布著一些可能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筑、墓葬和其他遺跡。就目前已經掌握的情況看,其東西連綿約二三百米。
上述種種,無處不顯示出王都所特有的氣派。就目前的認識而言,延續了三千多年的中國古代王朝都城的營建規制,是發端于二里頭遺址的。
編輯: 九章丨審核:子白
休閑讀品雜志社
(xiuxiandupinTX)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