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瑜宸 華夏酒報
多家啤酒企業一邊“關廠”,一邊又開始擴產、技改甚至新建工廠,到底是為了什么?
6月2日,燕京啤酒在官方微博先后發布多張海報,宣布“鮮啤2022”即將于6月6日煥新上市,同時,代言人蔡徐坤新品大片上線,拉開了夏日啤酒賽的大幕。
事實上,每年一到夏季,就是啤酒傳統消費的旺季。但今年受疫情反復影響以及原材料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啤酒間的“廝殺”并沒有以往激烈,反而開始修煉起了“內功”。
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的一個月里,百威、雪花和青啤三大啤酒巨頭紛紛“跑馬圈地”,開始在全國不同的地方擴產、建廠和進行技改。
5月16日,貴州省黔南州龍里縣政府網發布《龍里縣“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規劃》提出,要支持華潤雪花啤酒進一步擴大產能加快推進60萬千升啤酒生產線二期項目建設。據悉,該項目用地面積約10.12畝,總建筑面積約8000平方米,新增12萬聽/小時聽裝生產線,建成后新增年產啤酒10萬千升。
同時,《規劃》還提出要推進青島啤酒產業園項目建設,在龍鐵物流地塊,擬投資建設山東青島啤酒廠生產、銷售及引進相關配套產業入駐,打造青島啤酒產業園。據《華夏酒報》了解,該項目總投資約10億元,計劃投產時間為2023年10月。
就在燕京啤酒“上新”的當天,百威亞太與遼寧錦州市政府署了“碳中和啤酒廠”和“啤酒廢水碳源外送”協議,宣布錦州工廠將于年底前實現碳中和,成為百威中國的第二家碳中和工廠。此外,現場還簽署了“聽裝生產線”協議,百威中國將在錦州工廠新建一條聽裝生產線,進一步優化百威錦州工廠產品結構,更好地滿足市場對不同品類的需求。
引發業界強關注的是,在過去的幾年里,隨著啤酒行業發展“觸頂”,多家企業為了提質增效,開始大規模地關廠“瘦身”,并且淘汰落后產能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常態化工作之一。那一邊“關廠”,另一邊又開始擴產、技改甚至新建工廠,到底是為了什么?
美國投資家查理·芒格曾說:“ 捕魚的第一條規則是去有魚的地方捕魚,而捕魚的第二條規則就是千萬別忘了第一條規則。”
顯然,這句話用在啤酒的新建廠上恰如其分。
以雪花和青啤都有涉足的貴州為例。盡管貴州是白酒的產銷大省,但啤酒的消費潛力和獨一無二的地緣優勢同樣不可小覷。
鮮為人知的是,貴州是雪花啤酒的“省級根據地市場”,市場占有率高達70%。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7年,雪花啤酒就正式進入到貴州市場。在兼并當地啤酒廠、逐級下沉渠道和不斷新建工廠后,雪花啤酒每年以40%的市場占有率速度遞增。
采訪中,多位貴州經銷商和消費者告訴《華夏酒報》記者,當地的商務宴請主要以白酒為主,但家庭或者朋友間的聚飲,啤酒仍是最暢銷的飲品。并且隨著雪花啤酒“扎根”多年,在品牌戰略和市場擴張的賦能下,全國化乃至國際大品牌的優勢愈發明顯,進而形成了市場壟斷。
但不可否認的是,營銷多元化和精準突破助力了消費市場逐步擴容,在旺季消費需求進一步釋放下,青啤的介入,未必不是恰逢其時。畢竟,青啤也具有名牌基因和國際視野。除卻對區域市場布局的考量,立足貴州,借勢粵港澳,對外擴張,或許也是青啤看中貴州的又一重要原因。
2021年12月,貴州省政府印發了《關于推動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該意見提出,為深入推進東西部對口協作,用好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機制,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暢通黔粵主通道,構建黔粵之間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立體交通網絡。
發展至今,黔粵班列已通車,部分貨物從貴州始發,通過佛山中轉,銷往粵港澳大灣區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海外市場。
需說明的是,除了物流大通道,貴陽至廣州鐵路,經停的第一站就是龍里。
“此外,拋開交通區位優勢和良好營商環境來看,貴州天然的綠水青山也是不可或缺的環境優勢,這對于品牌講好綠色故事也頗有助力。”有專家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眼下,保樂力加、帝亞吉歐紛紛在中國具有優質水源的名山大川旁建立起威士忌酒廠,再聯想到赤水河催生了醬酒熱,黃淮孕育的名酒帶,不管是烈酒還是葡萄酒,都愈發注重水質資源和風土特色,這也是酒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內生動力。
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啤酒企業已經“身先士卒”,積極探索、布局,相信未來,綠色發力、渠道改造、品牌升級、產能整合、內生增長將成為啤酒行業的主題,啤酒市場有望迎來品質至上和價值回歸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