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文章中,曾宇經常為大家推薦在歷史權威賽事中獲獎的老酒(全國評酒會、1984酒類質量大賽)。不過俗話說得好“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很多時候,口碑比獎項的影響更為深遠,因為只有它才能夠真正體現一瓶酒在大眾心中的價值。
在今天的文章里,我搜羅總結了一批陳年老酒:它們因為自身卓越的品質被大眾認可,并以最高等級的國酒——茅臺為標準,親切地冠以了外號。它們的故事,應當被更多人知曉。
次茅臺——鴨溪窖
鴨溪窖是貴州地區的“八大名酒”之一,起源于清代光緒年間。當時賴姓商人在鴨溪鎮開設廣興祥酒坊,始創雷泉酒。后世傳人改良其工藝,在原料選擇和釀制方法上都極其考究,因此贏得了“次茅臺”之美譽。
而這美譽也是由來已久:抗戰時期浙江大學編著的《遵義新志》里提到:“黔西之鴨溪廠,亦深得茅臺釀造之法,產酒有次茅臺之稱,又以雷泉馳名。”可見鴨溪窖在那個時代已經名噪一時。
1989年5月期間,鴨溪窖酒參加了保加利亞舉辦的第九屆國際春季博覽會,以唯一全票通過獲得國際金獎,揚名全球。當時的《新民晚報》是這樣報道報道的:“貴州省又一名酒——鴨溪窖酒榮獲國際金獎。這是繼茅臺酒之后這個省第二個獲得的國際殊榮。”鴨溪窖應該的確算的上當時貴州地區僅次于茅臺的好酒,“次茅臺”名不虛傳。
鴨溪窖雖然與茅臺同屬醬香型白酒,但自身風格還是比較凸顯的,即——濃頭醬尾:入口濃香、回味醬香,具有窖香濃郁、綿柔爽凈、甜而不膩、香而不暴的典型特征。
塞外茅臺——寧城老窖
至今在一些寧城老窖的老酒盒上,我們仍能看到1987年期間原國家副總理烏蘭夫的親筆題字:“塞外茅臺”。
早在遼代,內蒙古地區就有著許多供當時統治者享樂的大型釀酒作坊。到了元、明、清時,這里的釀酒業更為興旺。1958年,政府在老酒坊舊址建八里罕酒廠,不僅延續了千年以來的傳統釀酒工藝,也不斷吸收外來技藝。其釀制的美酒多次獲得各種獎項,其優秀的品質為其獲得了塞外茅臺之美譽。
異地茅臺——珍酒
六、七十年代,當時周總理提出要振興中國酒業,于是白酒泰斗周恒剛抽調全國11個省(市)釀酒技術人員和技術干部前往茅臺進行學習,并在全國展開釀酒試點。
珍酒在此時應運而生。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把茅臺酒釀制的所有流程工序所需要的設備、老師傅,甚至連茅臺酒廠的灰塵也裝了一箱帶走,開始了他們“仿茅工藝”的釀酒歷程。
1985年,周恒剛、沈怡方、季克良等28位業內專家對珍酒進行品質鑒定,得出的結論是“基本具有茅臺酒風格,質量接近市售茅臺酒水平”。盡管全世界人都認為茅臺酒是不可復制的,但珍酒還是做到了接近茅臺水平,因此被大眾稱為異地茅臺。
北方小茅臺——迎春酒
還是在同一時期,當時參加茅臺試點的酒廠有很多,醬香型白酒也由此在中國大地普及開來。河北廊坊地區就有一款酒被稱為
“北方小茅臺”,這便是連續三屆在全國評酒會上獲得國家優質酒銀獎的迎春酒。
迎春酒是在周恒剛先生的親自指導下,參照貴州茅臺酒廠生產工藝,于1974年在廊坊地區研制成功。誕生不久,便在1976年在華北酒業會議上被評為第一名。其酒體風格醬香突出、輔有焦香、香氣細膩、酒體醇厚、濃而不釅、低而不淡、回味悠長。
廣東茅臺——梅鹿液
與北方小茅臺迎春酒對應的,便是南方享譽一時的“廣東茅臺”——梅鹿液。上世紀廣東地區有三大名酒:清遠飛霞液、順德鳳城液、吳川梅鹿液。其中以梅鹿液最為知名,它同樣源于70年代學習茅臺酒工藝。
梅鹿液酒色清澈透明、入口甜綿、醇厚清爽,即有貴州茅臺酒味香醇的特色,又有廣東地區特有的清香持久優點。
周茅、安茅——安酒
仿茅臺工藝并非始于近代,早在民國時代貴州地區就有一款譽滿黔中的美酒,被群眾稱為“周茅”、“安茅”。其創始人周恒剛就是懷著釀制不亞于茅臺酒的心愿,在19世紀20年代遷居安順地區試釀屬于當地的名酒,歷經三年準備、七年試產終于大獲成功,最初起名為“周茅”,后曾名“安順大曲”“安窖酒”“安茅”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酒不僅是醬香風格,更融合了以110種中草藥合成的“百味散”酒曲秘方,因此其風格雖類似于茅臺,卻不同于茅臺。
安酒色澤微黃,陳味突出,窖香濃郁,綿甜爽凈,隨著時間的儲存略帶醬味,空杯留香,具備了一些醬香酒的特征,確實為一款口感極佳的陳年白酒。
縱觀中國酒歷史,能媲美茅臺、又極具性價比的白酒其實還有很多,像武陵酒、燕嶺春、凌川白酒……不勝枚舉。我這次僅從“酒的別稱”這個角度為您解讀一些老酒背后的文化,權當拋磚引玉,希望對大家以后的老酒收藏有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