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尾酒起源于美國,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名稱來歷有多種說法,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相傳1779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有一個名叫貝特西?弗拉納根( Betsy Flanagan)的愛爾蘭籍姑娘,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開了一間小酒店,她熱情好客,服務周到,聲譽遠揚,小酒店遂成為當時華盛頓軍隊中一些官員們聚會的地點。緊鄰這間小酒店是一所養雞農場,其主人名叫托里Tory)。由此,貝特西和托里及其所養的雞成為這些官員們喝酒之興時閑談的話題和笑話。
貝特西氣在心里,但卻不動聲色,有一天她想出了一個主意要教訓他們。她舉辦了一個名叫“托里雞”的晚宴,招待了這些官員。宴畢,她把當時流行的一種混合酒叫“布萊索' (Bracer端上桌,每杯酒里均插上一根公雞的尾羽毛,以詛咒這些趾高氣揚,像公雞式的男人。大家見狀均感到很驚訝,但覺得格外漂亮。隨后,其中一位法國軍官舉杯祝酒高喊道“雞尾酒萬歲”( Vive le Cocktail1,大家亦跟著他舉杯高喊。從那時候起,來到貝特西小酒店喝酒的人都把那種“布萊索酒”稱為"℃ ocktair',由此雞尾酒這一名稱被逐漸傳開。
另一個發生在同一時期里的故事,講的是一位酒店老板的女兒名叫貝西( Bessie,她愛上了位美國軍官,但她的父親卻反對這門親事,甚至阻止貝西與這位軍官會面。貝西的父親喜好斗雞,對斗雞賽特別感興趣,并養了一只勇猛的斗雞。有一天晚上,他那只心愛的斗雞突然不見了這令他非常的傷心。為了找回那只斗雞,他公然宣布,哪個男子能為他找回那只斗雞,他思意將女兒貝西許配給他。出乎意料,找回斗雞的那個男子正是貝西父親原先拒絕的那位美國軍官。盡管如此,貝西的父親還是為女兒舉行了結婚宴會。席間,貝西非常激動和高興,她把父親酒窖里珍藏的酒拿出來,調制了一種濃烈的混合酒,讓每位赴宴的客人品嘗,大家都很喜歡這種飲料。為了祝賀所促成的婚姻,客人們頻頻舉杯,并把這種濃烈的混合酒稱為“雞尾酒”。
18世紀的英格蘭,斗雞賽相當盛行。為了戰勝對手,人們常讓斗雞飲用一種含有酒精的混合飲料,以刺激斗雞,增強斗雞的力量。當比賽開始時,飲過酒的斗雞兇猛異常,得勝時,常會雞尾高?,尾羽毛發亮。由此,人們就把那種灌斗雞用的混合酒稱為“雞尾酒”,并常用這種“雞尾為獲勝者干杯。
早期的雞尾酒缺乏嚴格的配方,有關書本的記載也很少,因此調制雞尾酒時,常帶有較大的隨意性。隨著雞尾酒的流行和發展,各種研究調酒的書籍不斷出現,使世界各地調制雞尾酒的技術臻于完善,井逐步走上正規化。
1951年2月24日,國際調酒師協會簡稱IB心在英格蘭成立,并在世界主要地區和國家發展成員國,由各成員國在本地區建立了各自相應的組織機構。該協會致力于發展國際調酒培訓工作,組織了一系列的培訓課程,為世界各地有志于從事調酒工作的年輕人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井通過培訓規范了世界各地的調酒操作技術。
從1976年開始,國際調酒師協會每3年舉行一次國際雞尾酒調酒大賽(簡稱1C,這一賽會使世界各國的年輕調酒師能夠充分展現各自高超的技藝,達到了互相學習、交流的目的,大大地提高了世界調酒技術水平,促進了國際調酒業的發展。
如今,雞尾酒已從一種民間的飲料,發展成為一種國際性的高品位的社交飲品。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雞尾酒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常見常用的飲料,上至高官顯貴的酒,下至平民百姓的晚會,人們已習慣用雞尾酒來作為一種禮伩交往的媒介。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雞尾酒逐漸在社交場合上出現,有關的書本不斷發行,幾個主要大城市均舉辦了不同層次的調酒培訓班。1992年在桂林舉行的全國旅游系統技術大賽以及1993年全國奧林匹克青年工人技術大賽均將調酒列入賽程,這種大型賽事為我國調酒業的建設與完善,莫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幾年來,以中國名酒為基酒所調制出來的“中華雞尾酒”在世界上開始嶄露頭角,并得到國際調酒界人士的高度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