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茅臺酒的身價愈來愈高,價格走勢一路飛升:2016年下半年的時候,53度飛天茅臺酒都還只賣800多塊錢一瓶,到了2017年開始瘋漲,2018年1月9號,茅臺上調指定零售價已經達到了1499元,然而這只是指定零售價,有些地方已經上漲到了2000多塊錢一瓶。盡管如此,各大城市超市、專賣店仍難覓茅臺蹤影,經銷商也同聲疾呼缺貨,“貨源緊缺”是茅臺價格飛漲的公開臺詞。
炒樓、炒綠豆、炒蒜等在獲取暴利又迅速被調控褪去光環之后,資金似乎開始傾向于茅臺這個既是快消品,又似乎與普通消費者距離較遠的商品。
“現在市場的情況是,一級經銷商手里基本無貨,二級經銷商手里有少量存貨,零售終端能找到貨的更是稀少。”上海一位茅臺經銷商告訴記者,由于一些投資者的進入,他們無法從茅臺酒廠直接拿貨,只能從一級經銷商手里“批發”,而一級經銷商出于維護銷售渠道,也要保證二級經銷商手中有貨,至于零售終端,就只能“挨餓”。
白酒業資深營銷專家廖建勇表示,茅臺等白酒價格的確有很大的人為炒作成分。下半年才是白酒市場的旺季,中秋國慶接踵而至,經銷商和第三方囤酒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下半年的旺季中,賣出更高的價格而從中獲利。“特別是茅臺這樣的公司,對經銷商的進貨量在上半年和下半年有明顯的不同,經銷商有很大的空間,利用上半年的控量制造貨缺價高,為下半年的放量營造更大的獲利空間。”
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曾呼吁經銷商不要推高茅臺酒市場價格,讓消費者能真正喝到茅臺酒,還強調茅臺酒是用來“喝”和“儲存”的,要理智對待價格,茅臺酒不是用來炒的。不過,目前市場上的多數茅臺酒價格遠遠高出廠家的零售價,在個別加盟專賣店,53度飛天茅臺零售價格最高已經漲到每瓶2000元。那么,既然市面上的成交價已經如此高,茅臺又提高產品的出廠價,難道不會進一步推高價格嗎?這樣的話,如何能實現只喝不炒呢?
茅臺集團在 2014 年經銷商大會上提出“大茅臺”戰略,覬覦中低端酒類的市場份額,發力系列酒以調整產品線結構,豐富產品類型。但茅臺酒還是茅臺集團收入的最主要來源,茅臺集團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茅臺酒的營業收入在2017年前三季度營收達到384億元,而系列酒營收僅為“超過40億元”。一位茅臺直營店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雖然茅臺旗下的各款產品都有不同程度的缺貨情況,但要數500毫升裝53度飛天茅臺和五星茅臺最為夸張。“系列酒,生肖酒和年份酒店內均有銷售,但多數無人問津。”
消費者專門盯住某一款茅臺酒,買了也不舍得喝,這就導致“酒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用來收藏的”。這是極其危險的“茅臺酒貨幣化”趨勢,當茅臺處于上漲通道中時,消費者就越來越舍不得喝茅臺,經銷商也就認為奇貨可居,送禮的人認為送錢不如送茅臺,收藏者也聞風而動四處搶購。
“茅臺身背國酒的標簽,喝茅臺是身份的象征。”諸如此類傳播的口徑,與飛速躥升的茅臺售價相應迅速讓茅臺從普通消費品邁入了奢侈品行業。
盡管茅臺集團本身已經多次嚴格要求經銷商將價格嚴格限制住,但有的經銷商還是有其他操作的辦法。飛天茅臺產量有限,經銷商的胃口又很大,訂到的貨量通常都遠低于自己的預期,“捂盤惜售”的情況時有發生。
支持者認為,茅臺作為中國第一烈性酒,在中國消費不斷升級的今天,茅臺不僅是中產消費品,還是優質收藏品,理應有此待遇。
但股市不是收藏,企業發行股票的根本目的是募集資金,提高生產技術,擴大再生產。茅臺拿到這么多錢,對于它本身而言,投資的價值與其未來的生產是不成正比的。可以說,茅臺現在的股價已經嚴重偏離了茅臺經營層面的真實價值,已經與茅臺的經營實體和企業的意愿發生了嚴重背離。
茅臺正成為消費市場上的特殊現象,通常好價錢都是因為好質量,那茅臺近年來的價格上漲到底是源于質量還是品牌?如果是因為質量,那中國還有不少與茅臺質量類似的白酒并沒有出現這樣的價格上漲;如果是因為品牌,其他品牌的白酒也并沒有出現一瓶難求。
如何理性消費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畢竟酒是用來喝的,最終還是要回歸酒的本質。一味以投資回報的理念去囤積茅臺,炒作價格,已經讓茅臺酒流失絕大一部分愛喝酒的普通消費者,讓百姓望塵莫及。
作為愛酒懂酒之人,既然喝不起就要懂得去尋找一些口感接近飛天性價比高的好酒。茅臺酒作為醬香酒的標桿,很多有實力的酒廠在努力模仿做出口感接近飛天的醬酒。隨著技術的發展工藝的成熟,釀出口感又飛天九成以上的不在少數,而價格只有飛天的幾分之一,真是酒友們的福音。
需求性價比高,親民價格的純糧食酒,我相信也是眾望所向。茅臺鎮上面不止茅臺酒廠一家可以釀造純糧食的醬香酒,這道理大家都懂,但是靠譜的酒廠,渠道除了通過親戚朋友介紹,沒有幾個人知道。文東從事白酒行業多年,一直在為更多的人推薦性價比高的白酒,也廣交不少結緣的酒友,想和我聊聊更多關于醬香白酒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