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全國評酒會,這讓更多人知道了中國名酒這個概念。
文|云酒頭條
“第一屆全國評酒會是酒業發展的里程碑事件,評選過程客觀公正,打出了‘為人民釀好酒’的旗幟。”
7月15日,北京紅星股份有限公司顧問、原副總經理吳佩海在云酒直播第184期“中國名酒品牌70周年 講述中國名酒誕生的故事”中,回憶第一屆全國評酒會時這樣總結道。
70年前的1952年,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在北京舉行,中國酒業的名酒時代由此開啟;前后五屆全國評酒會,誕生了中國名酒大家庭,中國酒類產業與市場的格局,因名酒的脫穎而出和發展,發生了深刻改變。
直播期間,吳佩海在分享中詮釋了第一屆全國評酒會的重要意義,讓更多人對那段艱苦而輝煌的歷史有了深刻認識,也對酒業“一起向未來”的高質量發展充滿信心。
云酒頭條(微信號:云酒頭條)特將吳佩海分享內容進行整理,以饗讀者。
酒業發展的里程碑事件
第一屆全國評酒會舉行的背景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一直到1952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也只有679.1億元,人均GDP119元。
從酒業來看,1949年,全國飲料酒總量只有15.62萬噸,其中白酒10.8萬噸、啤酒0.7萬噸、黃酒2.5萬噸、葡萄酒0.02萬噸、果露酒1.6萬噸,數量都很少。如果按照當時的4億多人口來平均,人均飲酒量極低。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讓人民吃得飽飯,同時又喝得上酒,并且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始終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正是如此,政府決定舉辦一次全國性的酒類質量檢評活動,以此來推動酒業發展,提高酒類的質量。
而這便是“第一屆全國評酒會”。1952年秋初,酒類質量檢評活動開始,檢評的地點定在北京,但酒樣的保管、檢測、品評等總要有一個部門來具體負責,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有一個“承辦單位”或“協辦單位”。
最終,中國專賣事業公司根據北京酒業和酒企的情況,選定當時的北京東郊釀造廠,也就是紅星酒廠的前身,來負責酒類檢評工作。北京東郊釀造廠的前身是華北酒業專賣公司試驗廠,即1949年5月政府在北京設立的釀酒企業。
為什么叫“試驗廠”?當時,“華北酒業專賣公司試驗廠”承擔了三個“試驗任務”。第一,試驗如何節約釀酒用糧,提高出酒率,保障市場的需求;第二,試驗如何改進釀酒工藝,提高產品質量,保障群眾的身體健康;第三,試驗如何實現機械化生產,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保障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到1952年,華北酒業專賣公司試驗廠變更為北京東郊釀造廠,已經有了3年的積累,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生產經驗,特別是該廠的研究室專業人才多、檢測設備多、科研成果多、數據積累多。
中國專賣事業公司把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了北京東郊釀造廠,委派海外回國的釀酒專家、高級工程師朱梅領導此項工作,參加此次酒類質量檢評的有北京東郊釀造廠研究室的王秋芳、辛海庭、馬占文、王明愛四位技術骨干。
王秋芳,我國著名白酒、葡萄酒、果露酒三棲專家,高級工程師,國家級非遺北京二鍋頭酒傳統釀造技藝第七代傳承人。
辛海庭,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后到輕工部長期負責酒類特別是白酒的管理工作,為我國釀酒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馬占文,紅星酒廠技術人員,他積極參與第一屆全國評酒會的產品檢評,后在紅星酒廠的白酒車間、酒精車間工作,擔任中層管理干部。
王明愛,日籍人士,1950年與其夫櫻井安藏一起調入華北酒業專賣公司實驗廠,1953年與其夫一起回國。她也是第一屆全國評酒會產品檢評的參與者。
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幕后
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參評的產品數量并不多,從全國各地選送了103個酒樣,其中白酒19個、黃酒7個、配制酒28個、藥酒24個、葡萄酒16個、白蘭地9個。不過沒有啤酒酒樣,因為當時啤酒的接受度還不是特別高。
103個酒樣都交給北京東郊釀造廠的研究室來進行質量檢評,研究室還專門騰出了一間房儲存這些酒樣。最終,從103個酒樣中,評選出了國家名酒8個。其中有白酒4個——茅臺酒、瀘州老窖特曲酒、汾酒、西鳳酒;葡萄酒3個——張裕玫瑰香紅葡萄酒、張裕味美思酒、張裕金獎白蘭地酒;黃酒1個——紹興鑒湖加飯酒。
本次評選標準有4項:
質量符合標準,百姓喝著放心的酒;
知名度高,非常受百姓歡迎的酒;
流通性好,百姓家喻戶曉的酒;
工藝有特殊性,不易被仿造的酒。
這些標準是根據朱梅的提議,由他與研究室的人員共同研究提出,由王秋芳執筆成文,題目為《中國名酒分析報告(八大名酒)》。該報告作為建議稿上報給中國專賣事業公司及第二屆全國專賣會議審定,后經會議和領導討論,同意該報告的內容與結論,八大名酒由此確立。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屆全國評酒會評出來的四大名(白)酒也極具代表性,茅臺酒代表了醬香型白酒、瀘州老窖代表了濃香型白酒、汾酒代表了清香型白酒、西鳳酒代表了鳳香型白酒,這充分說明這次全國評酒會是有預見性的。
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客觀公正評選出來的中國名酒也經歷了歷史的考驗。這屆全國評酒會,5個檢評人員中有4位都是紅星酒廠的,但是紅星二鍋頭并沒有入選中國名酒,原因在何?
因為當時的紅星二鍋頭主要在以北京為代表的北方地區流通,還沒有在全國銷售,這一點不符合評選的標準。由此也可以看出來,第一屆全國評酒會的客觀公正。
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品質檢評工作也是十分艱苦的。當時,為了能夠按期完成質量檢測工作,參與評酒的工作人員都是住在廠里,白天、黑天連軸轉工作。有一次,王秋芳在做化驗檢測的時候,不小心濺起了硫酸到眼睛里,當時就看不見了,大家趕緊找車把她送到醫院,經過搶救才沒有影響視力。
打出“為人民釀好酒”的旗幟
第一屆全國評酒會是成功的。據王秋芳回憶,評比結果公布之后,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甚至在港澳地區也備受關注,這讓更多人知道了中國名酒這個概念,起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應。
實際上,對于第一屆全國評酒會的重要意義,行業專家、酒業同仁們都有非常準確的評價。在我看來,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作為釀酒行業第一次舉辦的全國性評酒會,具有三個重要意義。
首先,第一屆全國評酒會打出了“為人民釀好酒”的旗幟。評比的目標就是讓人民喝上好酒。從評比的標準來看,要選群眾喝著放心的酒,受群眾歡迎的酒,群眾家喻戶曉的酒,這些都體現了鮮明的群眾觀點和人民視角。
其次,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倡導了質量第一、信譽至上的理念,弘揚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指明了質量強企的發展方向。縱觀酒業70年發展歷史,無論情況如何變化,產品質量始終是強企興業的基石;無論市場競爭如何激烈,最根本的還是產品品質的競爭。
最后,第一屆全國評酒會還體現了市場的觀點。評比標準之一就是市場流通性,要求參評的產品必須是在全國范圍內流通,倡導了全國化市場的理念。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還沒有市場經濟的概念,但是以朱梅、王秋芳等為代表的專家團隊已經考慮到市場的層面,對酒業后來積極投身市場經濟發展起到了啟蒙作用。
從最終的結果來看,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促進了酒業的發展,到1953年,釀酒行業產量較1952年已經增長了1.5倍,到1958年產量就突破了100萬噸。時至今日,中國酒業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而中國名酒企業也為行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今年是第一屆全國評酒會舉行70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節點上,中國名酒企業再次相聚北京意義重大。
矚目酒業在新時代更高質量發展,我寄語名酒企業:要繼續發揚名酒精神,堅持“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熱盼中國酒業,為消費者美好生活助興,為經濟、社會和文化繁榮出力,為實現中國夢干杯!
作者介紹:吳佩海,酒文化專家、行業觀察家,北京紅星股份有限公司顧問、原副總經理,與王秋芳等第一屆全國評酒會評委共事多年,公開發表有《釀酒女杰王秋芳—承受一切?釀造理想》《首屆全國評酒會,那些鮮為人知的珍貴記憶》《參加過開國大典的釀酒女杰》等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回顧性文章。